
 
11月2日,作为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人才发展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大广赛智能视听实践教学专家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组委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大广赛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顾问、大广赛组委会秘书长刘瑞武,中广联合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魏开鹏,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院长喻梅,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赵新利,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孟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党委书记薛周利,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西安交大领军学者、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阚平,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杨帆、沈霄,以及来自西安交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及学生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缑赫主持。
 

 
王冬梅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日渐简化视听创作,微短剧已成为创意蓝海,传媒教育的使命在于教会学生不仅“会用工具”,更能“明辨方向”,成长为能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的传播者。她呼吁教育体系在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师资平台上深度革新,提出了推动赛事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跨学科教学以及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等具体行动路径,指出要让每部作品和每门课程都浸润原创精神、人文温度与正确价值导向。
 

 
刘瑞武指出,历经近二十载发展,大广赛不仅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尺,更是一个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百万学子创新活力的生态平台。AIGC技术浪潮为视听内容创作与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机遇,大广赛将积极引导师生拥抱智能工具,探索AIGC在创意生成、个性化表达及实践教学中的前沿应用,致力于将赛事打造为培育学生驾驭未来、实现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先锋阵地,为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注入强劲的智能动力。
 

 
汪文斌介绍了第十七届大广赛营销创客类竞赛的承办情况,指出赛事在推动实践教学、促进产教融合方面的独特价值。他指出,学院以“打好‘工字牌’、突出交叉特色”为指导,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专门成立实践教学发展中心,着力构建课程实践、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师生在第17届大广赛中获国赛奖项13项,在创新赛道AIGC微短剧上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是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学院“人工智能+传媒”的学科发展特色。他表示,大广赛组委会与我院共同建立的“智能视听实践教学基地”,将着力于加快推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全国高等院校智能视听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力求在选拔智能传播高端行业人才、树立智能行业行为规范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兼具人文底蕴、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在主题分享环节,魏开鹏以《构建网络主播的“三圈”能力模型,推动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为题,系统阐述了网络主播这一新职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路径。他提出,合格的主播需具备“三圈”知识能力结构,分别是责任与伦理、知识与技能、创新与领导力,并指出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主播培育以及全行业推动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喻梅在题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应时而动》的发言中指出,在人工智能带来巨大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教育必须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要让内容与“人”产生真正的关联,做好信息的整合。她表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进行重构,教师要从“传授”角色向“赋能”角色转变。
 

 
李岭涛作《大广赛网络视听竞赛为学生创造实战机会》报告,指出当前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应让学生从模拟演练走向真正实战,在真实的市场竞争和一线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他分享了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创新实践模式,为学生把握行业新趋势、适应新型传播模式及应用新技术设备提供教育指引。
 

 
赵新利在题为《学科竞赛赋能广告学专业育人体系创新探索》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传媒大学如何以竞赛为平台,驱动广告学专业育人体系的深度创新。他提出,要创新“案例-技术-命题”三驱反哺模型,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生态,搭建起一个高校与行业、社会、国家交互的实践教学改革平台,为在复杂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面向未来的广告与品牌人才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阚平在《高校大学生AIGC微短剧创作的社会影响力》的分享中指出,要以价值引领力、技术赋能力、审美鉴赏力、创新创意力这“四力”为支点,让AIGC微短剧成为传递社会价值的新引擎。她表示,AIGC微短剧不仅是一个新业态,更是教育创新的实验场和文化传播的新引擎,其目标不仅是“火在流量”,更要“亮在价值”。
 

 
孟盈在《从“流量密码”到“精品化”:微短剧产业的进化与规范》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微短剧产业的范式变迁。她指出,产业正在国家主导的规制下重塑,逐渐告别过去流量驱动、充满加速美学与负外部性的旧范式,转向精品化与合规化的新范式。她表示,在市场饱和与用户需求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合规与精品化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杨帆在题为《AI+产品思维:驱动应用型课程的价值创造》的分享中,介绍了其在课程实践中探索的“三维一体”教学范式,即AI赋能(技术赋能)、项目驱动(实践路径)与思维重塑(核心目标),以期培养能驾驭AI、懂用户、会创造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加速脑力替代与文化产业工业化的趋势下,驱动应用型课程的破局点在于“AI作为效率引擎”与 “产品思维作为价值罗盘”的深度结合。
 

 
沈霄以《微短剧+电商:融合逻辑、产业实践与未来图景》为题,描绘了“微短剧+电商”这一新兴融合模式的广阔前景,提出通过内容植入、互动电商、平台生态整合的三重建构,形成“观剧-种草-下单”的完整消费闭环。他指出,AI技术将驱动大规模个性化内容生产与分发,微短剧与电商的融合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全球化机遇。
 
本次研讨会紧扣大广赛走过二十年的历程,成功举办了17届18次竞赛。据悉,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微短剧&网络直播&微视频”和“AIGC微短剧”两个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