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校馆弦歌】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交大西迁博物馆:让西迁精神可触可感

日期:2025-10-20 09:51 浏览量:

“这张1956年的西迁专列乘车证,是馆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这十个字,曾指引着6000余名交通大学师生从黄浦江畔奔赴渭河之滨。”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南洋书院大二学生周子翔站在玻璃展柜前,向新生们娓娓道来。

当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交大师生义无反顾背起行囊,一路向西。

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西迁人的行囊中,装着教案、实验仪器,更装着一腔报国热血。如今,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被浓缩在这座2400平方米的展馆中。彭康校长的日记本、西迁教授穿过的棉衣、草棚搭建的礼堂、手写的教案、精密的试验仪器、交大西迁后创造的诸多第一……2200余件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展品,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忠诚与担当,以及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

“近70年过去,老一代西迁人大多已长眠于黄土地,但‘西迁精神’的火种却在一代代青年中燎原。”西安交大校史专家贾箭鸣说。

在这座博物馆,一群年轻人正完成着从听众到讲述者的蜕变。学生讲解员、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生罗永睿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情,‘西迁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能与我们价值观共鸣的力量。”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孙静茹被陈学俊教授举家西迁的事迹深深触动,暑假选择奔赴西部乡村支教,“‘西迁精神’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奉献的理解,激励着我从‘小我’走向‘大我’”。

为了让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博物馆探索数字化创新。对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利用,采集了400余位西迁亲历者音视频资料。通过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实体展览“搬”到线上,观众扫描展品下方二维码就能“唤醒”历史。开发AI智能体推动西迁历史的动态交互,“草棚大礼堂实景体验课”等虚拟体验让“西迁精神”可触可感。

同时,“1+5+N”的宣讲矩阵以博物馆为主体,依托大学生讲解团、中学生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教职工志愿讲解团和银龄宣讲团5支队伍,联结校内外多个平台。

“我们讲述着西迁前辈的故事,而他们也在塑造着我们。”周子翔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19岁的‘我’逐渐成长为更愿意吃苦、更敢于扎根、更乐于奉献的‘我们’。”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自2018年开馆至今,交大西迁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07万余人次,获批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33项称号。30余名学生讲解员荣获全国和省级荣誉60余项。在“西迁精神”的回响中,新时代青年正接过火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昂扬向前。


原文刊登于2025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1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5/html5/2025-10/20/content_144740_18971154.htm?curr=

文字:中国教育报记者 冯丽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