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西安交大举办首届微短剧研究学术论文工作坊 四个论坛共话未来发展

日期:2025-09-30 16:14 浏览量:

2025年9月27日,首届微短剧研究学术论文工作坊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本次工作坊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联合主办,围绕微短剧相关的多维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聚合学界智慧与业界经验,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提供理论支撑,为网络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注入思想动能。据悉,本次工作坊共收到500余篇论文投稿,经评审后23篇入选,并在“AI、算法与微短剧”“微短剧的影响及治理”“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短剧出海与国际传播”等四个平行分论坛进行汇报展示。

平行分论坛一:AI、算法与微短剧

该分论坛围绕“AI、算法与微短剧”主题展开,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赵一菲主持,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守湖,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智能传播系副主任朱利平作为点评专家。

丁阳的研究《网络微短剧的传播特征重议:投喂推送机制及影响》认为喂养推送机制是网络微短剧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的关键因素,不仅决定网络微短剧的内容选择和创作策略,还影响受众的接受和参与方式,塑造网络微短剧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价值。曹丹汇报了《新大众文艺背景下 AI 微短剧的“超真实”伦理风险及治理路径》,指出AI微短剧借算法模型构建符号化拟像世界所导致的主体异化和消解、认知失调、深度内容缺失等问题,并揭示技术狂欢下的审美异化、内容危机、伦理风险及其治理路径。

赵伟的《AI 换脸的司法困境:重构微短剧肖像权侵权案件中“合理使用”的边界》研究,指出现有法律框架难以适配微短剧技术特性与行业需求,可识别性判断分歧、商业性与非商业性区分困境、转换性使用标准缺失等问题客观存在,应重构肖像权合理使用边界,平衡技术创新与权利保护。李丹的论文《媒介可供性视角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AI 微短剧的创作逻辑与实践反思》,通过对《美猴王》《英雄》《中国神话》等主创人员的深度访谈,系统考察AI技术在短剧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可供性特征,分析AI短剧创作的难点和痛点,提出AI微短剧生产的优化路径。

张雪的成果《“即时满足”何以制造:微短剧算法化叙事的注意力触发效能研究》,揭示微短剧如何通过钩子机制、冲突密度等算法化的叙事策略制造“即时满足”体验,检验其与传播效能之间的量化关系,分析算法逻辑对内容生产的深度形塑。刘亚鸿的研究《“观众即侦探”:算法反馈机制对刑侦微短剧互动叙事的重塑》,指出刑侦微短剧要在技术与创作间寻找平衡,精准捕捉观众需求,持续优化个性探案体验的同时,坚守刑侦题材的逻辑严谨性与社会警示功能,避免技术主导下的叙事失焦。

点评专家陈守湖指出,上述研究议题从不同视角入手,既展现出对现有理论体系的延展与纵深探索,也通过跨学科思维碰撞释放出互动启发性。准确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充分结合微短剧素材,找到微短剧在新兴文化业态中的定位和问题切口,以“微短剧”这一文化现象为小切口,透视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创新逻辑与发展困境,才能形成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优质研究成果。朱利平指出,相关研究问题有趣且具有独特价值,资料积淀充分。若能紧扣新大众文艺的传播逻辑、创作生态等核心特征,从表层现象切入,深入剖析创作与传播的深层机制,并通过完善文献梳理、明确关键概念界定、优化实证设计等方式强化学术规范与严谨性,则能够进一步释放议题的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

平行分论坛二:微短剧的影响及治理

该分论坛聚焦“微短剧的影响及治理”,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贾文斌主持。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马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张媛担任点评专家。

彭新宇汇报了《行动者视角下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情感消费陷阱及其治理》,认为中老年微短剧作为“关键行动者”将“付费”设定为“强制通行点”,并在资本与技术合谋中被异化,不断挤压社会治理力量的存在空间,要形成多元共治的动态格局。李叙乐的研究《视觉机制、社会隐喻与技术异化:微短剧中的身体修辞探赜》认为微短剧演员以身体承载叙事功能,为观众提供欲望投射与情绪代偿的出口;但也会在资本逻辑规训下陷入符号化、商品化、标签化的困境。孙亚萍的成果《微短剧“仿真现实”叙事下的刻板印象再生产机制研究》,认为微短剧中存“真实感”建构与“刻板化”叙事间的矛盾,要通过“伦理重构”和“认知提升”,应对算法驱动的文化工业化与受众心理的情感代偿化问题。

闫续的论文《制造“爽感”:微短剧生产过程的想象可供性及遮蔽性后果——基于对微短剧生产的实证考察》,认为微短剧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以高密度叙事、快速反转和强烈情绪冲突制造的“爽感”,而这种“爽感”并非源自观众真实需求,而是生产者基于经验、行业惯例、平台数据推演与预测构成的“想象性生产实践”。复杂社会经验被转译为可复制的情绪模板,并经由工业化与平台化机制持续再生产,进而导致对现实的遮蔽与审美的异化。张洪伟的成果《“剧短情长”: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都市女性观看微短剧的情感共鸣机制研究》依托自我决定理论,建构“微短剧观看体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情感共鸣”的核心逻辑链,认为微短剧观看体验显著正向预测情感共鸣程度,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起到中介作用。微短剧题材、个体观看动机、现实压力水平对情感共鸣的形成具有调节作用。

点评专家马锋肯定了汇报选题的研究价值,认为其体现了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多重观测视角,研究方法扎实,批判有深度。建议加强理论整合,尝试引入技术手段辅助研究,通过方法创新提升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为理解文化消费与新兴业态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借鉴和指导。张媛谈到,相关研究聚焦微短剧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关注特定群体、特定情境下的媒介互动,兼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建议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明确议题边界,体现出自身与其他短视频研究的区分度,深化理论论述,提升研究术语的使用精度和严谨度,形成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平行分论坛三: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该分论坛关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张窈主持,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琦,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新闻系主任徐婧担任点评专家。

秦红雨带来《“改形”与“造梦”:乡村房屋“改造”短视频的媒介审思》一文,审思了乡村房屋“改造”短视频中呈现的“物质-实践-内容”结构、媒介选择机制和文化语境,揭示媒介、媒介物中介过程的复杂性。位俊达的成果《在地叙事、内容深描与数字化传播:非遗题材微短剧的地方感建构》对非遗微短剧的在地性叙事策略展开系统剖析,围绕技艺、场景和传承人展开内容“深描”,借力数字技术搭建“虚拟体验-现实联动”的参与式框架,为破解非遗地方性消逝困境提供新路径。

刘爽娜的研究《媒介社会化视角下文旅微短剧的流量转化与沉淀机制研究》,探究文旅微短剧如何通过情感、文化和技术共同体,实现其可感可见的流量转化,并最终突破观看时的“瞬时流量”,形成观众深度参与共创、数字化新型仪式构建、延伸具身消费场景的留量沉淀生态。陈晞的成果《文旅短剧的空间叙事如何提升观众的旅游意愿?——空间意象图式、情感共鸣和地方依恋的作用研究》以意向图式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依恋等概念,探讨短剧叙事中的空间再生产方式与情感共鸣策略对受众旅游意愿的影响,阐释文旅短剧在旅游营销中的作用。

杨柳展示了《浪漫脚本与财富幻象:微短剧观看对青年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知的涵化效应》一文,基于涵化理论探讨微短剧观看对青年群体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知的影响及其建构过程,为理解青年价值取向的媒介塑造机制与社会文化影响提供实证依据。罗佳的汇报《“文化双创”背景下历史类微短剧的内容表征、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强调历史类微短剧具有小体量凝练历史叙事、价值传递叙事内容、集体记忆重塑传播方式等核心特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要有效应对内容同质化、扭曲历史认知等问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点评专家陈琦认为,上述研究选题紧扣微短剧相关的政策背景,时代意义突出,研究框架与方法科学规范,通过严谨的验证过程确保了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丰富了相关理论的应用场景。可以适当丰富文献来源,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不断下钻,进一步提升观点的创新与结论的指向性。徐婧指出,相关研究展现出广阔的理论视野与很强的学理性,若能适当拓展数据获取方式,进一步强化理论桥接的紧密性,并深入思考援引概念的跨学科适用性,将提升理论成果对微短剧产业发展和新兴文化业态建构的指导价值。

平行分论坛四:短剧出海与国际传播

该分论坛聚焦“短剧出海与国际传播”,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刘丹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教授李鹏,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巨星作为点评专家出席。

臧岚分享了《“文化出海”背景下 AI 微短剧“轻量化”叙事策略研究》,其搭建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AI多模态协同机制下“轻量化”叙事策略,旨在推动具有全球感召力的中国叙事模式建构。吴谦的研究《超越“微文化”?论微短剧文化适配策略与情感结构映射》,挖掘了政策引导、平台实践与文化赋能三者间的联动机制,剖析了文化意识形态与数字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化、社会与个人情感的复杂关系,为微短剧长远发展提供理论蓝本。李鹏的论文《微短剧赋能国际传播:理论逻辑、现实梗阻与策略升维》,从市场数据和文化反馈入手,搭建微短剧赋能国际传播的情感分析模型,旨在构建协同体系,推动中华文化在供给质量和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实现能级跃迁。

王林分享的《跨越太平洋的“情感桥接”:微短剧出海拉美的文化适配模拟仿真研究》,借助模拟仿真构建传播网络模型,在可控条件下检验不同文化策略的变量组合与因果链条,验证了情感嵌合的中介效应和地方再生产的调节作用,为微短剧开拓拉美市场提供实践策略。李唐波的研究《中国叙事能否征服海外?微短剧出海的传播效能提升研究》,围绕情感共鸣和文化消费转化搭建传播效果评估框架,从内容生产、产品运营和用户维护等维度提出微短剧出海策略,推动微短剧出海从“流量输出”向“价值认同”转型。苗学慧的成果《这短剧好“上头”:弥合短视频平台的加速生产与情感消费体验》分析了微短剧如何通过平台算法的精细化推送满足青年用户的情感需求,揭示了青年情感消费模式的多样化与平台生产加速之间的共生关系。

点评专家李鹏指出,上述研究聚焦微短剧出海这一前沿议题,从多学科维度展开探讨,既直面传统人文学科在技术驱动下重构经典理论的时代挑战,又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潜力。若能进一步关注数据背后的社会启示,深化其对人本身及行动意义的解释力,同时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提升研究主题精准度,则能为理解文化出海提供更具深度的理论洞见和更具体的实践指导。李巨星认为,本论坛文章聚焦微短剧出海的技术赋能、文化消费与效果研究,相互补充且研究对象独特,展现了跨学科探索价值。建议加强仿真模拟与现实传播场域的交叉验证,用经验数据支撑抽象指标,强化样本代表性与结论说服力,为国家文化出海战略提供更有力的方案。

据悉,自去年6月以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大需求,服务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繁星指数”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以“繁星指数”品牌IP为抓手,学院精准对接现实需求,量化考察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所取得的切实效果,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新增长点。本次工作坊以微短剧为“媒”,链接宏大时代背景,旨在启发思想碰撞,促进学术交流,帮助青年学者拓宽视野,培育微短剧研究的新生力量。

文字:新媒体学院 李彤钰;杨欣含;何雨
图片:新媒体学院 安风;赵越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