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2-15 17:40 浏览量: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重要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把“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建设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学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和完善“15233”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形成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进落实、督查督办、反馈报告的工作闭环,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制定贯彻落实任务清单,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践行“听得准”“跟得紧”“走得实”的工作举措,形成畅通自上而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畅通自下而上科学决策和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两畅通一深入”工作机制,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专项政治监督,着力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政策、细化为措施、实化为行动,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贯通学习机制,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三个贯通”,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挖掘和践行西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建设西迁精神研究中心,举办弘扬西迁精神研讨会,开展西迁精神宣传宣讲,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分管领导专题研究—牵头部门协调推进—责任部门单位抓落实”的五级工作体系,落实二级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两级书记例会制度,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组织党支部统筹运用难题、举措、责任“三张清单”,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开展师生、机关、学院支部“三个结对共建”,在组织建设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建强组织,形成协同协作破难题的合力。建立“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被巡视单位”校内巡视问题三级反馈机制,坚持从问题看责任、从业务看政治,更加突出标本兼治,有力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二、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涵养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更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构建思政工作新生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建设“大思政”云平台,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牵头成立课程思政西部高校建设联盟,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发展。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机制,配齐建强党务和宣传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创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载体方式模式,强化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不断健全“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施“星航计划”“攀登计划”,构建良好育人生态。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珠峰计划”,以“大师引领、优中拔尖、一生一策、科研为媒”为特色,优化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前后端双导师培养新路径。实施“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培养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学生就业“五个引领计划”,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50%以上毕业生留在西部建功立业。

三是打造学生社区新范式。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坚持党建引领、知行兼修、师生共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形式,推动干部教师进社区、理论宣讲进社区、关心关爱进社区、智慧服务进社区,赋予学生社区以思政教育、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创新创业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的成长服务。探索创新港南区本硕博“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建设畅园“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站,围绕学生个性需求和现实问题,一线解决,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

三、坚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激发不竭动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交叉融合,构建一流学科新体系。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急需,按照“理科补短强基、工科育新强优、医科交叉强质、文科经典强用”的建设思路,聚焦“大能源、大制造、大材料、大信息、大健康、大治理、大设计”领域关键核心问题,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组建队伍、搭建平台、承担项目、培养人才、产出成果。实施“基础学科跨越计划”,升级学科交叉信息平台,落实学科交叉成果认定机制,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形成优势学科引领带动、基础学科稳步提升、交叉学科蓬勃发展、新兴学科持续涌现的一流学科新格局。

二是优化组织、科教融汇,汇聚战略科技新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协同建设机制,梳理“国之大者”战略需求匹配清单,明晰优势和短板弱项。坚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顶天”,启动建设8个“从0到1”前沿中心和9个“卡脖子”问题研究中心,设立“从0到1”基础研究项目、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引导专项,创造长周期科学研究的条件保障。坚持应用研究、转移转化“立地”,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实行“揭榜挂帅”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成立重大攻关任务工作专班,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科研基地群,着力提升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力。

三是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建设一流大学新形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发挥创新港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实施“6352”工程,积极探索“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百余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建立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机制,努力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在“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上下功夫、求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营造尊重人才氛围,做到真心爱才。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实施、学科牵引、学院主体、系所支撑”的五级联动人才工作机制,突出“质量、成效、特色、贡献”导向的绩效分配体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完善校院两级班子成员联系专家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人才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年”成果成效,落实“首问首接负责制”、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到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增强人才认同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二是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做到悉心育才。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激励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吸纳,力求“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依托国家、省部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领军”“青拔”“青秀”等人才支持计划,关心并扶持青年人才成长,构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优秀年轻干部、专家学者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破解引进人才难题,做到倾心引才。对标国家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各类人才数据信息库,形成人才队伍与国家战略方向匹配清单,推动完善“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精准引才工作机制。制定《联合引才、校招共用人才队伍方案》,围绕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领域,联合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资金池、人才池、专利池和对接工作机制,探索“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柔性引才模式,实现人才互补协同、创新成果共享。

四是增强使用人才实效,做到精心用才。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牵引,持续强化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完善基于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以清廉的政治生态引领健康的学术生态、和谐的人文生态,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让有才者有位、有位者有为,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原文发布于2024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报道链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12/t20241217_2111284408.html

文字:西安交通大学党委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