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大2022年度“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王伟教授。记者请她谈谈获奖感言,她满含深情地说,“获得这个奖项,我特别感谢学校。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交大,是母校培养了我,是老师们培育了我、影响了我。我在母校的怀抱中,以老师们为榜样,不断前行,走到今天。”
饮其流怀其源,学其成念吾师
“我1994年进入交大,明年就满30年了。交大是教会我做人、做事,见证我成长的地方,也是让我秉承校训、追随恩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地方。”
谈到老师,她说了一连串的名字,这些老师有的是专业课老师,有的是选修课老师,有的教过她,有的没有教过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几十年都不会忘记,每每想起,心中都充满崇敬和感激之情,而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刘永富老师,他那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的做事风格、宽厚的待人原则、严格而温暖的教育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求学、治学、为人、为师的道路上,刘老师都是一座丰碑。”
正是这些老师们留给她无尽的宝藏,让她在从教之初,就立志做他们那样的老师,做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老师。“交大培养了我,我对母校的感情不在于时间有多长,而在于老师们对我的影响。我希望培养出比我更优秀的学生,培养出有哲思、有智慧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作贡献。”
母校情深似海,师友谊暖春华
“今年,我从教20年,走上讲台恰好18年。18年对一个人而言,是从幼年到童年、从少年到成人的历程;对一个教师而言,是从惴惴不安地迈上讲台到自信自如地驾驭课堂,从教书授课别出问题到育人育材使命在肩的成长。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从教之路上,我才刚刚成人。”
秉承校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仁而爱人,是她的理念,她在三尺讲台上、在美丽校园里、在人生之路中,都在努力践行着。毕业留校后,曾经的老师、同学成为了同事、朋友,有了更多的同事和朋友,也有了职业生涯中的老师。于德弘老师一直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得知她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后给她指点、建议;在民族问题的研究、民委基地的建设方面,张定红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人文学院的院领导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教给她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多好老师、好朋友、好同事,正是他们的教导和熏陶,造就了今天的我。在交大这样一所百年名校中,我是一棵梧桐树苗,仰望着参天大树,也庇荫着可爱的学生们。”
履好职尽好责,心在兹念在兹
“今年,我有幸当选陕西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参与了省内外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提交了委员提案,切实履行了职责。尽管社会活动繁忙,但我始终是一名教师,我的心在交大,我牵挂的还是学生。”
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期间,她在分组讨论中的发言引起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关注,并在专题联组讨论中作为代表发言。会议结束2天后,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领导就来到人文学院慰问王伟,充分肯定了她前期的工作成绩以及履职期间的出色表现,希望她在以后的履职中积极参加委员会组织的调研活动,提出高质量的提案。
半年来,她随调研组到西安、咸阳、杨凌区的5所高校进行调研,参加了6场座谈交流会,系统了解我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情况、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对策建议;暑假期间赴西藏自治区5所高校考察,参加了5场座谈交流会,全面考察并学习西藏加强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功经验。
这些调研既让她开阔了视野,又带给她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更为推动西安交大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履职责任重大、社会活动频繁,但她始终记得,“我的根在交大,我是一名教师;无论走到哪里,我代表的都是交大,展现的都是西迁精神,心心念念的,都是学生们。”
在采访的最后,王伟向成长中的交大学子深情寄语:“希望大家永远有终身学习的愿望、永远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出我们交大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