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郭烈锦团队:探赜索隐、守正创新,新能源变革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10-08 14:17 浏览量:

成果名称: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创建及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郭烈锦 沈少华 赵亮 苏进展 敬登伟 王跃社 陈斌 白博峰 马利静 郭鹏慧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为了解决传统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前沿理论与工程技术集成创新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现的改革实践经验,解除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高速发展失衡之痛,郭烈锦院院士团队首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经过16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创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专业培养方案为契机,重构学科深度交叉的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为抓手,组建了学科背景互融、教学科研互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科教融合的实践创新平台与基地,全面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工程技术集成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郭烈锦院士主持的成果“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创建及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宣益民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高度评价为:从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提升等方面为新能源“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出新路径、验证了新方法。

首倡创建,传承发展,成效显著,全国领先

上世纪90年代,在新中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陈学俊先生的“工程救国、科技兴国、科教强国”思想指引下,郭烈锦院士在国内传统能源动力技术和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便敏锐的把握了世界能源发展之变局,并果断行动布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专业招收免试研究生并培养引进青年学者,逐渐组建了一支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教创新团队。瞄准新能源新兴战略学科方向,针对能源产业体系改革与新能源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研究,承担了一批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氢能相关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在国内外无任何新能源专业建设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依托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领域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成熟的研究团队,在2005年教育部“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和陕西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索”等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于2006年率先在能源动力专业中布局新能源模块本科教学试点,开展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并于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经过多年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等多个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一。在2020年中国科教评价院、中国科教评价网金苹果排行榜发布的“2020-202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中获评唯一“5星级+”,排名全国第一。连续在校友会2022、2023中国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全国第一,荣膺七星级专业(7★,A++)实力最强,迈进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行列。2021、2022、2023年连续三年入选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能源动力类A+专业”,排名全国第一。

聚焦前沿,探索实践,交叉融合,集成创新

新能源专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无先例,无可借鉴的新能源专业建设经验,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缺失,无法满足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成才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传统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队伍和经典但固化的知识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和科教融合内生学习创新能力的要求。传统能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固定的行业需求属性,学科交叉融合、工程技术集成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前沿性和战略性复合人才的需求。

团队针对以上新能源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缺失,新能源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以及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人才培养理念落后等专业难点和痛点,开展新能源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提升等方面为新能源“新工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土、赋能、开拓。主要包括:

第一、在无国内外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创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科技创新和人文素养并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专业培养方案,融合生化材物等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科技,重构学科深度交叉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新能源前沿知识更新,形成知识结构完整、理论体系严谨的课程讲义和经典教材,为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培土。

第二、突破学科壁垒,切实推行“教与学”机制改革,全方位塑造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生化材物等学科吸收青年人才,建立学科融合、结构合理、传承有序,学科背景互融、教学科研互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教融合的实践平台与基地,打造新能源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立太阳能等5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以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科教融合内生学习动力;依托国家级科研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自主性、个性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质;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驱动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去解决实际技术应用问题。

第三、立足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叉性、前沿性与战略性的学科与产业属性,全面提升学科交叉融合、工程技术集成创新和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理念,引领新能源前沿与战略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以背景融合的师资队伍和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贯彻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以本硕博贯通培养,综合基础理论学习、工程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建立新能源工程技术集成创新的前沿性与战略性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学生培养等三方面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组建国际化教研团队,创办国际课堂,建设4门英语课程和3门双语课程,组建国际化课程组;以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学生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和学术交流,吸引国际学生互访交流,开拓国际视野。

实力雄厚,国际引领,全面发展,为国育才

专业建设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建成高层次科教创新基地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突出科教成果。创建新能源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广示范效应良好,被国内高校广泛借鉴并应用。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行业高度认同。

打造了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与研究并重且相融互促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和中外教授协作的专业课程组12个,教师授课的学生好评率一直维持90%以上。获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国家级引智基地、科技部示范性国际合作基地、中组部、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基础科学中心等多十余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团队。本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首届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本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等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引领全国160余所高校新能源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借鉴并应用,受邀指导兄弟高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制定,应邀在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2015年3月国际著名媒体Websedge专程从英国派遣摄制组来校为本专业拍摄英文宣传片,采访中外教授协作课程组郭烈锦院士、Lionel Vayssieres教授、沈少华教授、敬登伟教授、苏进展教授等。宣传片于同年4月在美国MRS TV播出,宣传本专业学科交叉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得到积极评价和强烈反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毕业本科生400余人。在读期间赴境外高校短期访学27人,29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被MIT、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近3年上研率达87.0%,毕业生超过50%进入新能源龙头企业工作。为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太阳能制氢和新型质子交换膜材料等原创性技术有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自然·能源》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3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际“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内外科学实践赛事获得国际奖励20项、国家级奖励61项。

其中,吴浩齐(本硕贯通培养)带领团队首创气磁结合的颠覆性雾化技术,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学生科技创新最高奖,屡获课外学术竞赛国家级奖项;巴尔成·巴瓦阿在部队志愿戍边服役荣获三等功;张寇儿屡获国际级和国家级赛艇比赛奖励;曹祥坤两度入围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青年奖”,入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创变者,当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Local Pathways Fellow,获评“全美华人十大杰出青年”,获“创造未来设计大赛”全球唯一特等奖;张哲弛现任隆基绿能全球企业发展与战略总监,主要负责隆基在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新业务、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及投资并购项目;任宇勋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解决新型质子交换膜材料“卡脖子”问题,并于2022年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廖翔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负责研制国内首台超临界二氧化碳示范装备,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十项唯一、首台、最高、首创,五项自主研制。毕业生张永、吕昊、金劲宇等人分别成为格力电器、比亚迪、华为等大型企业新能源部门的学术带头人。

探赜索隐、守正创新,素心明志、竭力致远。郭烈锦院士带领团队全力为新能源变革性专业人才培养培土、赋能、开拓、创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字:多相流实验室
图片:多相流实验室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