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西安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发挥高等院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原创成果的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三个基础”,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组织模式,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基础研究的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新模式,修订印发了《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设置“基础研究专项”,深入贯彻基础研究“两个结合”,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分类支持计划,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从“前沿导探索、战略导体系、市场导应用”三个层面完善学校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推动全口径基础研究升级,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优势学科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有组织科研”的系统认识,有效提升学校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
一是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强化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引导产生重大问题带动的奇点突破。建立完善应用牵引、目标导向的长周期的基础研究科研模式,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学校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模式,面向全校公开择优遴选17位富有科研活力和具备科研潜力的“首席科学家”,建设了8个“从0到1”的前沿中心和9个设“卡脖子”难题研究中心,签订标志性科研成果任务清单,推进科研力量优化组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培育和建设,这些中心目前已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00余项,产出多项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成果,如学校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了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自然界普遍存在稳定的CaCl等反常价态物质并呈现特殊物理性质,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揭示生物磁的物质基础机制,为揭示自然界各种复杂现象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同时中心科研团队成果获得了以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为代表的2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技奖项。
二是深化科研资源配置改革,发挥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体系化的战略基础研究。学校持续加强对已有的35个国家级基础研究重大平台的建设,如推动6个牵头建设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从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对实验室前沿创新项目进行专项支持,推动国家级平台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研发发现的基于铂基核壳结构的磷化和去磷化处理的全新应变调节方法,能够实现铂催化剂晶格应变的精准、连续调节,为制造用于可再生能源转换反应的高性能铂催化剂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促进产学研融合,建设校企联合创新体,推动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依托学校机械、能源、电气、材料、电信等工科优势,通过“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吸引领军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底层技术基础研究,构建“基础前沿-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体系,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产教融合重大平台建设,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重大平台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国家和社会产业创新需求。目前,学校已在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了60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2023年已围绕企业需求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60余支“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科研成果获得了以2023年度2项国家专利金奖为代表的多个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奖项,并与铜川市等共建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成功孵化6家企业,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强化基础学科科研资源支持,夯实基础研究基石
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石,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创新。为深入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学校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建设,西安交大于4月份组织召开了基础研究专项研讨会议,设立实施了“基础学科科技专项”,深入强化基础学科科技创新,推动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水平。
一是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所在学院加大了经费支持力度,扩大了教师类和学生类项目的申报推荐数量,遴选更多基础学科优秀科研项目,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每年度总计支持项目超过100余项、支持科研经费超过1千万元,截止目前青年科研人员支持比例在60%以上,近日来学校科研人员在机器视觉、气候变化、压电材料、肿瘤药物、弹热制冷机理等多个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加强基础学科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平台的筹划布局,补足发展短板、强化学科优势,聚焦国家战略方向基础研究需求,攻关突破基础研究关键瓶颈,目前已协助推动化学学院获批建设了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协助医学建设了首个外科重症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两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推动基础学科积极申报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
三是推进学校牵头的陕西基础科学(数学,物理)研究院建设,不断健全研究院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做好“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组织工作,瞄准基础研究重大前沿问题,充分发挥研究院汇聚人才、科教融合、引领示范的作用,如物理学院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结构搜索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研究并明确了Dias实验中氮掺杂镥氢材料的主要成份以及压力诱导的颜色和超导性能变化机理,在相关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四是鼓励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基础学科研究人员跨学科跨学院开展联合研究,推进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深度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团队合作,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如学校叶凯教授带领的信息与生物医学交叉团队,通过生物医学与数学、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带领团队在Nature、Scienc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取得了信息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研究中的多项“首次”突破,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科研骨干人才。
推动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西安交大始终坚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基础研究领域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学校一是坚持推动改革科技评价、职称晋升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健全完善基础研究领域长周期评价机制和分类评价机制,树立正确评价导向、设置科学评估标准、运用合理评估方式,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审等评审活动中,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引导广大基础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敬业报国,如数学学院杨鹤然教授长期深耕深度学习的相关算法设计及数学模型建立,已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积极培育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专项支持了一批长周期、非共识、慢回报的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肯坐冷板凳、能啃硬骨头”的科学家,对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领军学者或研究团队在人、财、物、建设空间等多方面给予定向划拨、倾斜支持,目前已在基础研究领域支持建设了10余支创新团队,如物理学院王喆教授带领的原子制造与器件物理青年创新团队在学校项目支持下,围绕原子级精度结构和材料的可控制备、物性研究等方面展开长期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三是推动落实“三项改革”,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精细化的科研服务体系,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能够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是坚持实施“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系统推进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