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六届工代会二次会议于3月16日在创新港召开。全校“双代会”代表将齐聚一堂,重点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等重要工作,广集代表之智,广纳代表之言,广聚代表之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请看本期代表之声。
机关与直属单位代表魏进家:
强化队伍建设规划,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度融入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新贡献。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四个面向”,结合学科发展目标确定学科中长期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实施精准引人,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能力,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优势作用,强化学科交叉和有组织科研。加快变革高校人才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构建以重大项目牵引的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
构建分类分层次评价体系和多样化岗位设置方案,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体现学科差异、岗位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和多元长效的评价机制,着力破除“五唯”限制,提供“菜单式”评价类别,充分释放学科活力。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建立不同岗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周期,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卓越贡献,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管理学院代表张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应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鼓励高校加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校智库建设,助力明晰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使命。高校智库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扎实等独特优势。应充分动员高校力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任务等问题进行深入、多元的研究,着力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等方面。
二、通过借助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高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研究。首先,高校组织专家学者在企业中统筹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其次,高校组织专家学者大力宣传好的实践案例,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进程中的具体路径。
化工学院代表苗晋英:夯实基础研究体系,促进化工学科发展
今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工学科不仅承担着为实现“化物万千”提供坚实工程理论基础的光荣使命,而且将对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支撑作用。化工学院立足学科特点,以实现双碳目标为牵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化工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取得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双突破。
强化基础研究,需要与学科发展密切结合。学院近年来进一步凝练了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统筹布局并完善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基础研究体系,围绕变革性光电强化合成氨新技术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关键技术、太阳能高效光热化学转化等焦点方向集中优势开展攻坚,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
强化基础研究,需要形成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力量,学院近年来结合学科发展需求,采用引进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并在人力物力全方位、大力度持续支持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的培育发展,使他们排除后顾之忧,潜心基础研究,学院国家级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更依赖于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化工学院围绕学生发展全方位谋划想招,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科技创新和科学育人有机融和,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课堂之外,学院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科技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实践项目,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陕煤、华陆等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的工作,着力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化工领域基础研究人才。
医学部代表张彦民:交叉强质补短板、谱写健康新篇章
一、积极推动医学交叉研究落地落细。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尽快建立完善“医学+工科”、“医学+理科”、“医学+管理”、“医学+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成果共享和互认机制。以医工交叉为突破口,围绕生命科学前沿、医疗器械、装备与诊疗技术、疫苗与免疫工程、创新药物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
二、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聚焦生命医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医学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能力,用好学校重点工作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的指挥棒作用,围绕医学学科特点补齐学科建设短板,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主动布局学科制高点,创建学术特区鼓励学术交叉,有效组织重大重点类科研项目扎实推进。
三、努力抢占医学学科制高点。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特色医学学科。加强引进高水平人才,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促进基础与临床协同发展。
前沿院代表胡昊:探索产教融合新思路、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前沿院围绕“国之大者”和优势方向,成立前沿能源、先进电子、医工交叉和基础科学四大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再造,构建“学院-研究中心-研究所”的三级学术架构,打造“有组织的科研”。坚持以企业需求牵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才共引共用共培新机制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西安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复睿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与筹建了“博瑞集信—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复睿微电子—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加速决策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使联合研究院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和创新联合体。
未来前沿院将进一步在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引导年轻科学家在创新链的全链条上发力,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协同创新等各个关键环节,提供“前沿方案”,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的共同体、新兴学科的孵化器、人才引进的蓄水池、人事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书院代表王欢:以人为本,踏实苦干,助力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要不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继续出台完善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社区的制度化举措,投入资源改善学生社区的环境及配套设施,提升学生社区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数据空间建设,优化学生社区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坚实支持。
二要不断关心关爱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和成长。强调队伍赋能,聚集各方优势力量,优化辅导员、班主任结构,丰富离退休教师、校友等兼职辅导员构成,完善全覆盖、专题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拓展校际交流的平台和资源。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学生工作队伍身心关爱激励机制,健全更加突出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更加符合辅导员队伍特点的职业发展体系和岗位晋升制度,激发学生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要不断夯实“四类困难”学生帮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困难类型学生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一人一专班”的帮扶机制,深化双院协同育人体系,健全“三全五育”机制,推动学院、机关、后勤常态化下沉学生社区。加速健全心理工作队伍及保障设施体系,引进附属医院心理诊疗资源和心理相关社会化服务,充实心理咨询队伍。完善专班帮扶成效的督办、考核和激励问责机制,深化学生帮扶体系的规范化和人性化,用心用情做好学生安全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