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涛,男,满族,江苏徐州人,20岁,中共预备党员,电气工程学院、钱学森书院智电钱001班学生。连续五年(含少年班预科)课程成绩、综合成绩均稳居年级第一,7门课程满分,22门课程98+,同时辅修物联网工程。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有5项发明专利在申,曾主持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斩获8项国家级竞赛奖项。历任班长、钱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首创班内学业辅导组织“钱学组”,志愿服务超过800小时。参与导演的“大先生”话剧《归·期》在交大首届话剧节中首场展映。自学日语通过JLPT最高等级N1考试,自学法语达到欧标B1水平。
求知•学业发展
课程学习上,徐海涛注重把握课程的总体逻辑和核心概念,重视学习的兴趣、计划和方法。从进入大一开始,他便沿着计划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前进。在他看来,只有“考完试也不会忘掉的东西”才真正具有知识的价值,并且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正是这种观念,使他能兼顾学习的成绩与成效。标兵答辩时,曾有评委问他对“课程满分”的看法,他是这样回答的:“满分固然可遇不可求,但当把一门课程的脉络和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时,取得满分就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与其说‘追求满分’,不如说‘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成熟’,而这应当是每一个交大学子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态度。”
2022-2023学年优秀学生标兵评选展示大会上徐海涛在答辩
探索•科创竞赛
徐海涛对各类知识都有着广泛的兴趣。无论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电气专业核心课,还是基于钱学森先生“集大成得智慧”等教育理念为钱学森班设计的特色课程,亦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他都用同样的求知态度认真学习。除了专业课本外,他的书架上放着经济学、法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历史等各种类型的书籍。“学到的知识就像种到土里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不经意间发芽。它们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有限和无知。”
这一点在他主持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他参加的竞赛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钱学森班之智能电气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物联网、能源动力和材料中选择一个作为交叉专业(辅修专业),出于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徐海涛选择了物联网。从去年开始,他带领团队成员综合利用电气工程和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开发了一套光伏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特定电力设备监测的智能化、准确化,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会议2023CIEEC,申请3项发明专利。回想起来,他认为这个项目用到的物联网知识,大多都来源于交叉专业开设的“物联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课程。“如果没有交叉专业相关知识的支持,这个项目很难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在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力学等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同样得益于他对各类知识广泛的兴趣。
大创项目在国际会议2023CIEEC上展示的海报
服务•社会工作
和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同学一样,徐海涛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帮助其他同学。但不同的是,他赋予了班内学业辅导组织性与计划性。两年前,针对钱学森班同学在学业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他和钱学森班的其他几个同学建立了钱班学业分享小组(钱学组)。“钱学组”每学期制订钱学森班学业辅导计划,通过课程复习讲座、学业资料等方式助力班上全部同学的学业共同进步。截至目前,钱学组已经累计开设30余场讲座,编写70余份学业资料,下载量超过3万次。他带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探索出稳定的“钱学组”模式,并围绕该模式研究产生多篇论文。“钱学组”模式已经成为钱学森班的一大特色,并逐渐扩展至学校其他班级。
“钱学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类课程的复习提纲
“钱学组”的工作只是他学生工作的一个缩影,除“钱学组”外,他同时在多个学生组织内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使他忙碌到深夜,也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出于热爱,他从不觉得累,更从没想过放弃。此外,“星航计划”、迎新、学业辅导、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工作中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作为党员,他始终认为“自己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能为人民做的事情是永远不嫌多的”。现在,徐海涛已经步入大四,在专业课和两个毕业设计的压力下,他依然主动关心曾任职的钱院学生会、钱院话剧团的工作,并积极组织“攀登计划”基础学业辅导团下标兵辅导团的相关活动。
徐海涛主讲“高等数学I-1”期中复习讲座
在他标兵答辩PPT的左下角,徐海涛用他基本掌握或还在学习的语言分别书写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从上到下依次是汉语、英语、日语、法语、俄语,他始终相信,哪里有目标,哪里就有成功之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立志只是漫漫征途的开始,唯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