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科技日报】管理学院高山行:以新型生态经济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日期:2025-11-10 11:47 浏览量: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推进海洋装备产业提质升级。图为工作人员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制管作业车间内操控设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当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出现了一种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众多互补性企业持续融入的技术生态,通过打破传统边界、促进知识共享,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提供了现实载体。而驱动这一生态持续运行并创造超额价值的内在引擎,是一种被称为“新型生态经济租”的新型收益机制。

新型生态经济租有别于传统经济租

经济学上的租,是经济学用来表示社会财富增长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确保企业获取充足利润的前提。目前传统产业形态中最常见的经济租有三种:其一为李嘉图租,强调企业主要是依靠所掌握的稀缺性和差异性资源来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产业利润,突出获取独特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其二为垄断租,强调企业主要依靠直接对市场干预,通过垄断获取产业利润,突出垄断产品市场的重要性;其三为熊彼特租,强调企业主要通过创新自身的资源组合以应对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产业利润,突出企业家对行业发展不确定性的预判。这三类经济租均强调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据此优势而获得产业利润。

新型生态经济租有别于上述三种经济租,其主要出现在以一个掌握核心前沿技术的企业为主导、众多互补性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生态中。这类技术生态缘起于一些技术领先企业,通过公开其技术(如源代码公开、栈结构公开)、放弃专利权等,吸引众多技术追随者开展进一步研究,形成了一个以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生态,并由此形成众多的产业链条。该生态中所有成员通过共享资源与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价值共创,从而为整个生态带来超越传统竞争模式所能获得的超额收益。通俗地说,它不再是企业“单打独斗”挣来的利润,而是大家“共享共赢”创造出来的集体红利。其基本理念是:核心企业不再固守自身的技术优势,而是通过分享技术优势、培育互补性机制,吸引更多伙伴加入,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终,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得比独自经营时更多的收益。这不仅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也能通过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

新型生态经济租呈现三大特征

传统经济租无论是依靠稀缺资源、市场垄断还是突破性创新获得,其核心逻辑多是建立在“竞争”与“独占”的基础上。然而,新型生态经济租则实现了一种范式上的转变。它的逻辑起点不再是“独占”,而是“共享”;其目标不再是“瓜分蛋糕”,而是“共同将蛋糕做大”,是个体本体论预设向生态本体论预设的理论转向。

逻辑的转变,使得新型生态经济租展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它具有内在的共享性与开放性。该经济租产生的前提不是壁垒,而是共创,是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来激发整个生态的创造力。第二,它深刻依赖于价值的互补。该生态的健康与活力,不在于每个成员自身多么强大,而在于它们能否像精密齿轮一样相互咬合、彼此赋能,创造出体系性的价值。第三,它具备强大的网络规模效应。随着更多互补性主体的融入,生态价值呈指数级增长,每一个新成员的加入都不仅为自己,也为生态内所有成员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价值,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循环。对于生态中的主体而言,基于价值共创理念创造更多价值比预判产业发展(熊彼特租)、实现不同资源之间的互补比维持资源的独特性(李嘉图租)、不断扩展技术生态范围比垄断具体的产品市场(垄断租)都更重要。

因此,新型生态经济租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利益形态,它更是一种在高度互联的智能时代下,关于如何组织生产、创造价值并分配成果的新模式。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正从单个企业的孤立创新,转向由无数互补性企业紧密连接、共同进化的技术生态。

三条路径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核心在于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生态经济租,正是驱动先进生产力质态形成的重要机制。它超越了“单打独斗、壁垒高筑”的传统模式,强调通过共享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在生态中实现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这一内涵,与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具体而言,新型生态经济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通过三条路径。

其一,它直接催化“新要素”与“新引擎”的高效循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高素质人才和数据要素。在追求新型生态租的动力下,企业更愿意开放技术和数据,进行联合创新,使人才、技术和关键数据在生态内高效流动、优化配置。

其二,它以价值共创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通道。新型生态经济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黏合剂”。在传统模式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往往脱节。而新型生态经济租的创造过程,则要求创新链上的主体与产业链上的主体深度协作、共享资源与收益。例如,高校的原创技术通过生态的共享机制,能快速与企业应用技术形成互补性关系;企业的技术需求也能及时反馈给技术生态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引导创新方向。这种以共创共享为目标的合作,打破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壁垒,使科技成果能无缝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其三,它以制度创新为契机,催生全新产业链,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新型生态经济租的追求,将倒逼知识产权等法律制度进行深度改革,例如专利保护制度需要从保护单个企业的“专利垄断”转向支持整个生态的技术互通。当核心技术和数据在更开放的政策环境下被共享时,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互补性创新,从无到有地孕育出新业态与新链条。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源,就可能催生出从高精地图、车路协同到智慧交通管理等一系列全新产业环节。这种由新型生态经济租引发的链式反应,使得产业升级不再是原有路径的简单提升,而是开辟全新的产业赛道。它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向更加协同、高级的形态演进,不仅壮大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基,更通过提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福利。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文章刊载于《科技日报》11月10日08版

文字:管理学院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