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人工智能与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号巨构举办。本次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学院院长汪文斌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参会,就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创新问题、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研究范式创新、新闻传播学科在智能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委书记薛周利、国际处副处长孟祥丽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王威力副教授主持。孟祥丽表示,本次国际研讨会荣幸地邀请到国内外各位知名学者,共同聚焦人工智能传播的核心议题。当前,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演进,本次会议既是对智能传播学科的系统梳理,也是一次跨学科、跨文化的深度协作。

汪文斌代表研讨会主办方对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与媒介的研究,不仅关乎科技前沿,更关乎人类精神文明的未来形态。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新媒体学院愿与世界各地的同行携手探索,希望以思想的自觉和学术的创造,参与构建智能时代的知识秩序。

主旨演讲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马晓悦教授主持。首先由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及数据科学学院计算社会科学讲座教授祝建华介绍了服务于计算与智能传播基础设施的三个阶段,并表示算力、算法、数据是AI三要素,前者已可“多快好省”地调用,但数据仍是瓶颈,还需传播学界共建高质多元的海量学科数据源。

洛林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系Angeliki MONNIER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用实验法比较普通青年对不同“仇恨言论”特征的感知差异,同时呼吁AI审核应纳入大众规范、细分仇恨类型并弱化表面标记,以提升算法的人性化与精准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聚焦链式思维提示如何在大型语言模型中模拟公众舆论,发现链式思维提示可显著提升中美大模型模拟民意的准确度,其中分步CoT表现最佳。研究为AI辅助舆论调查提供了高效、低耗的新路径。

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融合营销传播学院Jeffrey TREEM教授指出AI在组织中的普及可能带来“负网络外部性”,他将传统通讯技术比作“桥梁”,AI比作“河流”,呼吁学界未来寻求“桥梁”与“河流”的平衡共生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王豪助理教授提出AVF-MAE++与HOLA两大框架,用自监督视听表征和分层跨模态聚合精准捕捉伪造破绽,实现“秒辨AI视频”。以此可构建可溯源、可解释、可信的AIGC生态,让“眼见不再为实”的时代仍保有技术信任。

下午的主题演讲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徐婧副教授和廖政贸副教授主持。
上半场首先由巴黎第十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学院Eleni MOURATIDOU教授围绕人机共创艺术传播展开探讨。她表示AI正重塑时尚产业的叙事与可见性规则,既推动创意生成,也限制文化表达。她呼吁媒体研究关注AI在时尚话语中的多重角色,以理解技术如何重新定义时尚作为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孟潇教授分享组织传播研究最新进展,揭示了外生危机中企业协作技术使用的动态机制,影响力中心度越高,员工对协作技术的依赖越强,且该效应在危机情境下被进一步放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教授提出科技正在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而科技器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超级传播力”,其全球共享意义空间可突破东方主义与“价值观壁垒”,重塑中国国家形象。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王威力副教授对比了中英美德四国报纸对人工智能的报道内容,发现中国与印度倾向于将生成式AI描绘为“技术强国”与“经济增长”的乌托邦引擎,英美则聚焦“失业、假消息”,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语境塑造了截然相反的AI社会想象,进而影响其技术政策取向。




下半场主题演讲环节,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系Sabine BOSLER副教授指出,CLEMI自2012年至2025年持续更新其媒体与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并于2025年首次将人工智能素养明确纳入公民教育框架,强调学生需理解AI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与责任。
法国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系黄钊副教授分享了中国借助“iPanda”等数字平台,将大熊猫打造成全球社交媒体上的“萌系外交符号”,用情感叙事淡化政治色彩,持续输出友好、环保与科技形象,实现数字时代软实力升级。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李浩然副教授提出,面向元宇宙重启的“智能体社会”须靠强化学习让AI Agent在虚拟—物理耦合环境中自主决策、累积长期收益,以AIGC与区块链为底座共建可持续空间。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沈霄副教授分享了计算传播视域下的情感传播研究进展,基于BERTopic与可解释机器学习剖析1.4万条微博数据,发现公众对生成式AI呈“三分爱一分恨”。研究将经典“能力—个性化”框架首次拓展至后ChatGPT时代,为国产大模型优化提供精准情感导航。




主题演讲结束后,在场专家学者就主题演讲中的分享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观点交锋、共识频现,为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与实践注入新动能。与会代表也一致表示期待,未来能在跨学科合作、数据共享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公共传播生态。来自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的Carsten WILHELM教授和巴黎南泰尔大学的Marta SERVERO教授也参加了会议研讨。




闭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马晓悦教授作总结发言,并再次对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同学们表示感谢。

作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的首次国际会议,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传播学研究学者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更推动了学校、学院人工智能与传媒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为未来研究发展贡献新思路与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