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杨凌非遗协会”)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的45名学生们携手开展了一次非遗参观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是团建与党建的有机结合,是生动的当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思政教育,激励年轻一代把科技研究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相结合,牢记使命,为国家富强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七个站点七堂课,让非遗成为“活教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体验农耕文明与航天精神的跨界对话,同时标志着杨凌非遗协会“党建+非遗”工作全面落地。从锣鼓铿锵的制作工坊,到甑糕香甜的现代车间,再到木雕静默的艺术空间,同学们在行走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体验中领悟匠心精神的深厚内涵。
第一站:杨凌教稼园
天上与地上的交响这座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圣地,以神话传说为序曲,以阡陌田畴为画卷,引领大家穿梭于后稷教民稼穑的史诗中。在麦穗低语的田野间,同学们触摸到中华农业的根系——从“五谷之神”的图腾到秦汉农具的斑驳,每一寸土壤都在诉说着“民以食为天”的永恒真理。此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作为“天上”科技探索者的一次“地面”扎根。学子们表示,既做穹顶之上的追光者,亦做黄土深处的耕耘人!

第二站:杨凌 锣鼓制作工艺基地
千年鼓与雏凤声和鸣走进杨凌,非遗锣鼓制作工艺展示基地,沉稳厚重的鼓声迎面而来。从小巧手鼓到巨大响锣,形态各异的乐器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传承人娓娓道来锣鼓的历史渊源,起源于帝尧时代,清代流传于渭河北麓,三百年来不断演变,成为关中文化的“活化石”。

上川口村锣鼓非遗传承人讲解制作工艺
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同学们近距离观摩了从选料、鞣制、塑形到“一锤定音”的完整工序。每一道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经验与智慧,尤其是那“一锤定音”的瞬间,全凭手感,无法被现代技术替代。有同学感叹:“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与历史的对话。”传承人介绍,上川口村锣鼓不仅音质出众,更寓意美好,曾登上春晚舞台,并于2011年入选陕西省非遗名录。活动尾声,同学们围绕“非遗如何适应现代”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第三站:谭家甑糕工坊
老技艺与新科技融合在杨陵谭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探访省级非遗——甑糕的制作工艺。讲解员王敏娟详细介绍了甑糕的历史与现代化生产流程。在蒸煮间,庞大的蒸箱经过科学改造,确保甑糕风味最佳。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六小时的蒸制、净化水的使用、废水的回收,每一细节都体现着对品质的坚守。灭菌环节让甑糕得以走出门店,走向更远的市场。包装车间里,同学们发现了真空包装与金属罐头等现代形式,既便于运输,也适应即食需求。谭家甑糕在保留传统红枣、豆沙口味的同时,也创新推出玉米等新口味,展现出非遗在当代的灵活性与生命力。“非遗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创新中传承。”同学们在香甜的甑糕气味中,感受到了老字号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第四站:三农文化馆与木雕工作室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三农文化研学馆以“农之本·民之生·国之基”为主线,从原始农具到现代农业,从乡村治理到乡村振兴,同学们在历史图片与实物展品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农业的变迁与农民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与脱贫攻坚的故事,更让同学们为之动容。途经12孔窑洞——学校早期党支部活动旧址,同学们被老一辈教育者扎根土地、服务基层的精神深深打动。吴文军木雕工作室则是一片静谧的匠心天地。木香四溢,刻刀整齐,一件件作品以木传情、以刀达意。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许多作品以“三农”为主题——谷穗、农夫、田野,传统技艺与农业文化在此完美融合。雕刻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五站:小李旗花面庄
同学们在热气腾腾的面碗旁,沉浸式感受旗花面的千年传承。同学们围坐四桌,共同观看央视制作的旗花面专题视频。视频生动展现其历史渊源、独特用料、工艺特色与地道风味,深入理解这一陕西非遗美食的文化底蕴,紧接着,服务员端上一碗碗现煮旗花面,同学们争相品尝,细如柳叶的面条裹着金黄蛋花,木耳、黄花、瘦肉丁在汤中沉浮,红油亮色点睛,葱花肆意点缀。先喝一口汤,鲜醇源自老母鸡8小时慢炖,无半分味精虚浮;再嗦一口面,筋道麦香裹挟酸辣鲜香。同学们大快朵颐,意犹未尽。

第六站:杨凌太白草药展览馆
当青春视角撞上千年草医智慧,一场关于自然与传承的对话,在太白草医药的探索之旅中展开。为让同学们真切触摸非遗医药的温度,本次活动带领大家走进太白草医药的传承现场,解锁藏在秦岭深处的健康密码。在传承人的引导下,同学们认识了创始人丘处机,并了解了太白草医药从远古至金元,从金元至民国,再到如今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第24代弟子李白生著成《太白药性书》,结束了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第25代传人穆毅编著《太白山本草志》《太白本草》等专著。同学们全面了解了太白草医药的历史,并为传承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同学们接触了二十多种草药,近距离观察草药标本,加深了对草医药的理解。围坐一桌,传承人在显示屏上逐一介绍不同草药的名称、别称、外观、特征、疗效和用途。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更多草药,领略到太白草医药学的深厚底蕴。这些都让同学们看到,在快节奏的当下,仍有人守护着慢下来的匠心,也让同学们明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老手艺”的看见、理解与热爱。
第七站:石家村木偶戏
同学们拜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顺路老人以及他的秦川木偶戏。在光线昏暗的小屋里,各式各样的木偶展示了秦川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老艺人的热情与汗水。秦腔被赞誉为“国粹鼻祖”,而木偶戏则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秦腔的豪迈与激昂、悲壮与高昂。幕布上的角色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篇章,弘扬正气与英勇。

石老先生曾经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并荣获多项荣誉,他对这门技艺可能失传感到担忧,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过接力棒。他诚挚地说:“欢迎各位再次光临,愿将此技艺介绍给全世界。”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希望秦川文化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薪火相传,让匠心永续当指尖触及千年斑驳的青铜编钟,当眼眸凝视雕刀下复活的古老纹样,当舌尖尝到甑糕里秘传的麦芽甜香……一次非遗研学的跋涉,早已超出感官的边界,为学子前行注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