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享+”——交通大学·校友大讲堂活动(第一期)在兴庆校区举行。首期活动聚焦“大趋势与新突破——交大人的担当与探索”主题,本次活动由西安交通大学校友部、基金会、学工部(处)、研工部、团委、宣传部等,联合北京、深圳、上海、西安等校友会共同发起,邀请1981级机械学院校友、深圳明阳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越杰计划”校友导师张佩珂,1999级能动学院校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发展部战略与政研处处长/援青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肖宁,2000级科技日语系校友/2004级人文学院传播学研究生校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三位杰出校友代表重返母校,分别从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发展、能源动力及传播学不同领域,为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干货满满的思想盛宴。越杰班学子代表参加活动并与三位校友积极提问互动,现场气氛热烈,金句频出,掌声不断。

讲堂活动结束后,张佩珂专程前往“越杰计划”交流中心,与在校学子们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富有启发的面对面交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越杰计划”项目主任单智伟出席活动,并为张佩珂颁发“越杰计划”校友导师聘书,对其心系母校、倾力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示衷心感谢。活动由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邢晓强主持,钱学森书院院务主任田博、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毛珊、“越杰计划”项目办公室秘书潘菡妮及越杰班2021-2024级学生共同参与交流。

单智伟副校长为张佩珂校友颁发“越杰计划”校友导师聘书
活动伊始,单智伟分享了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他强调,在知识获取方式发生巨变的时代,大学评价体系应突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关注学生的群体相对表现与长远发展潜力。他鼓励学生摆脱功利性学习,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并专注其中,努力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聚焦热点:学子踊跃提问,导师倾囊相授
交流的核心环节,张佩珂校友以其丰富的国际视野、深厚的行业积淀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学子们提出的各类成长困惑与发展疑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互动频繁,思想碰撞激烈。

“国际算力墙”下的科研之路如何走? 越杰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成秦川率先抛出担忧:当前国际环境下,高端算力受限(如高端显卡获取困难)、国内外技术发展路径差异等问题,给其研究方向带来了困扰。他困惑于未来是应紧盯国际前沿理论,还是聚焦国内应用场景。张佩珂深刻分析了国际科技博弈的严峻性,肯定了国家在算力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奋力追赶。他鼓励学生保持对技术的热情,利用好现有资源深入钻研,强调“国际化人才的核心是理解规则与具备视野,无论身处何地,心系祖国发展,未来必有广阔天地”。

外企“黄金时代”褪色,职业方向如何抉择? 越杰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陈新桐分享了自己从小受家庭影响立志进入外企的心路历程。张佩珂结合当前经济周期变化,指出“企业标签(外/民/国)并非关键,抓住新兴产业的机遇才是核心”。他分析了不同区域(如德国)外企的现状,并分享了自己公司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实例。他建议学生明晰个人价值重心,不必过度焦虑,“先在实践中体验,找到契合自身节奏的舞台更重要”。

科研成果如何跨越“制造鸿沟”? 越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范雨轩提出了一个更具宏观视角的问题:担忧国内高端制造能力可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科研步伐,存在“车身”与“车轮”不匹配的风险,同时高端制造人才吸引力不足。张佩珂以苹果、英伟达等顶尖企业的研发体系为例,阐明成熟的产品研发具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与筛选机制,能够有效规避无法落地的项目。他高度肯定了中国制造业的飞速进步,并强调自动化、数字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质量、效率和实现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升级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会因短期劳动力成本波动而改变。

“国际化人才”的具体画像是什么? 越杰自动化专业大一新生谢润轩主动思考,向张佩珂学长提问关于“国际化人才”的具体定义和培养路径,询问不同海外经历背景的价值差异以及企业对这类人才的核心期望。张佩珂明确指出“没有绝对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深耕专业领域(如十年磨一剑)、精通国际规则与沟通、具备全球视野”。他特别强调,英语是基础工具,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规则至关重要。海外经历是宝贵途径,但本土国际化(如校园国际氛围提升)同样能培养人才。他更看重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以开放心态学习规则,用强大的逻辑和格局赢得国际尊重”。
寄语未来:独立思考,专注热爱
张佩珂在总结中深情勉励越杰学子:要敢于跳出功利导向的桎梏,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在纷繁世界中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专注深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全球化机遇,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
此次交流会持续近两小时,学子们围绕国际化路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职业规划等踊跃提问,张佩珂校友结合自身经历与行业洞察,给予了极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活动不仅为越杰学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和发展指引,更以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生动诠释了校友导师制度的价值,进一步深化了校友情谊与母校育人的纽带,为西安交通大学“越杰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