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崔长琮教授荣膺第十三届“黄宛心电学奖”。这一以我国著名心电学家黄宛教授之名设立的奖项,是中国心电学界的至高荣誉,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及学科建设中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顶尖医学专家。崔长琮教授凭借67载深耕不辍的卓越成就以及对心电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获此殊荣。

“黄宛心电学奖”以学术创新性、技术引领性和社会贡献度为核心评选标准,自1994年设立以来,每届在全国范围内仅授予一位杰出学者。崔长琮教授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其个人辉煌学术生涯的肯定,更是对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学科群雄厚科研实力与精湛临床水平的全面认可。作为中国心电学的重要奠基人,崔教授始终秉持持续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在技术封锁与设备匮乏的艰难处境下,崔长琮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批心内临时起搏电极和标测电极,并率先开展心导管检查、希氏束电图记录等关键技术,为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中国方案”。1985年,他主编的《人工心脏起搏和心脏电生理学》以及1989年出版的《实用心导管诊疗学》等学术专著,成为滋养几代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成长的重要知识源泉。80年代,崔教授赴美国研修深造。1983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于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引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国际前沿技术,同时大力推动双腔起搏器、AAI生理性起搏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力促进我国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国际接轨。
在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等重大疾病研究领域,崔长琮教授同样成果斐然。他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揭示了缺血性J波/ J波综合征的临床意义;研发的防治PCI术后再狭窄冠脉支架获得国家专利;发表56篇SCI论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量级奖项。
从医67载,崔长琮教授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凭借精准的诊断能力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成功挽救无数复杂疑难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作为博士生导师,以及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离子通道病研究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培育了37名硕士、32名博士,其中30余人已成长为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学科领军人物。
面对这份荣誉,89岁高龄的崔长琮教授依然保持着谦逊本色:“这份奖项属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几代人,属于每一位为中国心电学奋斗的同道。我虽年逾耄耋,仍愿继续为医学进步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