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秋,南洋书院电气59班学生,在大学里,他共获27项科创竞赛奖励,三获国家级竞赛最高奖,并获交大历史上首个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特等奖。他还参加横跨4个学院的8个科研项目,申报专利三项,发表SCI论文两篇,获得过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由于在各个方面的杰出表现,金伟秋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优秀学生标兵”称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工科达人”,却毅然选择了攻读临床医学博士,立志为国家的医工交叉领域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将自己的青春投入了人类最高尚的事业中。
学业:虚怀若谷,求知若渴
三年综合成绩第一、英语辅修拔得头筹、创造“超百保研”新纪录……“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杰出的学业成绩背后是金伟秋异于常人的付出:三年大学期间,没有在任何课堂上分过心,睡过觉,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作业本上是他条理清晰的解答。甚至是一篇思修论文,他也要用上半个月仔细斟酌,用心完成。辅修英语期间,怀揣对语言体察的敏锐之心,全身心地投入辅修的学习,最终获得了双学位答辩资格,在他看来,辅修英语不仅是为了增添真才实学,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积淀。
成绩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更是体现在行动中的,在科研竞赛方面,金伟秋亦是“一枝独秀”:曾在理学院研究铁磁流体,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曾在电信学院研究癌症光热治疗,相关成果在《国际纳米医疗杂志》上刊发;曾在微电子学院研究波浪能收集,接触材料表面微纳加工,产出的成果获得双院士推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他保持谦逊、善于合作。“在竞赛和科研中,会遇见很多值得遇见的人,收获很多珍贵的友谊。”谈及自己的经历,他非常感激自己在竞赛科研之路上遇到的很多伙伴;参加众多竞赛,他从来只讲贡献,不讲名利。若是觉得自己相关知识贮存丰厚足以掌控全局,就积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若是觉得自己仅了解冰山一角,就甘心做小卒、做团队任务的执行者。正是这样一种进取、谦虚之心,使得他在竞赛科研的路上如鱼得水,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专业:虽千万人,吾往矣
“要感受最诚挚的离别或者是最真诚的祷告,不是在教堂,而是在车站月台,还有医院。”作出转向临床医学的决定,金伟秋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最先引起他对医学兴趣的,是一项医工交叉的研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国内还可以在医工结合的领域进行更多交叉科研,了解到国家在医疗机器人等医疗科技领域受限于人的无力与无奈,因而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随后,他又了解到国外在医学教育方面普遍实行“后本科教育”,且这种教育方式极易达成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培养开放性思维,因而令他心生向往。而临床医学的实践性,对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希望在医工交叉的双子星上开垦一片自己的学术特区,为临床医学和医工交叉的发展献出工程智慧,做医工交通的复合型医生,为中国人的健康梦贡献青春和力量。”他从大二起开始阅读一些医学书籍,自己设计“预科”学习,渴望能在研究生阶段投身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最终,金伟秋在得知部分医学院可以试点招收非医学本科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转去了临床医学。
“从电气跨到临床医学的这三年里,我不断摸索、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一路走得很辛苦,但是也收获颇丰。我深深地受到西迁精神的感召,祈望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智慧和力量。”这就是金伟秋心中的那一份初心。
道业:怀一颗悬壶济世奉献心,做一世西迁精神新传人
金伟秋的赤子之心,不仅展现在他的学业上,更体现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曾担任南洋书院朋辈菁英团团长,主动帮助解决同学们的学业困难,甚至在考试前也给学业困难的同学辅导了超过10小时的数电课程。带领书院50余名大三年级朋辈辅导员为超过500名大一新生提供迎新服务、团建活动指导,正是他对工作的热忱之心,使得他带领的团体备受同学们的好评,南洋书院大一学子中流传着“有困难,找朋辈”的佳话。大二的暑假,他在高强度、长时间的科创活动中病倒,三天高烧不退,却坚持管理着朋辈团体的各项事务,保证了所有活动一个不落正常开展。
“我愿意做一个‘活在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用最高要求规范自己,在生活上满足最低要求即可”。在日常生活中,他崇尚质朴的生活,深知金钱的来之不易。因此为补贴家用,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兼职工作,当过11个不同的家教、助教,勤工助学累计超过100个小时。
“老实说,我算不上一个聪明人,但我愿意把此生奉献给医学事业,尽全力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挽救更多人、解放更多人。将来的我也许会很平凡,在某家医院里做一名普通的人民医生,但我绝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奋斗和奉献的人生是最美的。”关于未来,金伟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