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西迁新传人>正文
西迁新传人

【西迁新传人】赵腾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1-11-30 09:28 浏览量: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支柱,加速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理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吾辈当自强。”赵腾浩如是说。

IMG_256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生十大优秀标兵揭晓,赵腾浩成功入选。他是来自机械学院、文治书院3D打印81班的大四学生,连续两年智育成绩位列专业第一。除了学习培养方案课程之外,还曾自学自动化专业10门核心课程,大学前三年22门课程满绩,43门90分以上,获得HIWIN优秀学生菁英奖学金、国家奖学金。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高中时赵腾浩聆听了西安交大校园大使宣讲,了解到了学校机械工程方向,并对此充满兴趣。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西安交大工科实验班(机类),大一结束后他以大类前1%的成绩坚定地选择了3D打印专业。“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所想即所得,让一些复杂的制造工艺不再遥不可及,我更希望自己能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赵腾浩也逐渐接触到机器算法领域,并开始自学自动化专业课程。“因为机械工程的范围很广,涉猎很多内容,我希望通过‘输入’不同专业的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包括之后的项目竞赛,仅仅靠一方面的知识是很难完整实现的,这就需要融会贯通其他专业知识。”

自学自动化专业课的过程充满辛勤和汗水。从在网络上零基础搜索学习入门知识,到深入向老师请教专业问题,再到将所学算法知识灵活地运用在项目竞赛中,赵腾浩走的每一步都踏实,每一步都算数。自学过程难免存在困难,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算法原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看教材、上网找教程都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他又向学长、老师请教,自己反复研读书本,才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坦言:“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信念,毕竟自学课程没有必修课的考试检验环节,久而久之可能就懈怠了,因此要时刻铭记自学课程的初衷。”

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赵腾浩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在第三届智能制造大赛陕西省初赛上,他负责西门子整条产线的结构虚拟调试。西门子产线结构复杂,在调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条分支产线的功能。因此如何将每条分支产线紧密配合是最大的难点,这涉及多个工站信号的通讯以及虚拟产线和实体产线的交互。经过和队友在创新港刻苦钻研半个月的积累,他们终于成功调试整条产线并实现了数字孪生,在规定的两个半小时之内完成了产线的虚拟调试,以陕西省第二名的成绩晋级决赛。决赛场上,他接到优化产线功能的赛题之后,与队友争分夺秒进行讨论。虽然在此期间和队友的意见曾出现分歧,但他冷静分析,说服队友选择更好的方式,通过将信号导入西门子博图软件中,建立实体产线信号和Process Simulation信号的连接,最终荣获全国第二的佳绩。

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2021年寒假,为了配合学校疫情防控的需要,赵腾浩主动选择留校,这是他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孤单和失落是难免的。当时,学校为春节期间留校过年的学生准备了大礼包,校领导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这些事情让赵腾浩格外感动。

留校期间,赵腾浩完成了一篇关于算法方面的学术论文,并将论文交由机械工程学院杨丽娟老师审阅。“我大概在正月初五把初稿发给了杨老师,从正月初五到元宵节,杨老师一直在帮我改论文。杨老师看得非常细致,将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都挑了出来,这种对学术严谨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佩。”经过与杨老师反复地讨论修改,最终论文成功地发表。直到后来赵腾浩才了解到,杨老师家里也有事情要处理,还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他十分感激老师的无私付出。

考虑到学校有很多教职工像杨老师一样,由于工作忙碌无法将更多时间分给家庭、子女,赵腾浩在大一下学期便加入了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此后的暑假和寒假他也一直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办公室举行的“温暖校工”活动,辅导教职工子女的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

不同时代,书写青春的方式有千千万万,而这也成就了千千万万的青春。于赵腾浩而言,青春路上的指引正是西迁精神。他以自身经历为例,谈起了自己在校期间自行打理学杂费的故事。“勤工俭学的收入虽不算多,但足以维系日常花销,我想保持勤俭的作风努力学习工作,这也正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他正色道,“其实西迁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我在参加智能制造大赛时就注意到,赛场使用的精密仪器是国外的产品。我想我们要把国产品牌做大做强,这个过程就离不开西迁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的品质和服务国家的胸怀。”这些经历一点一点沉淀在赵腾浩的内心,激励着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领域中继续努力奋进。

赵腾浩说,“作为交大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意识到我们身上担负的重大责任,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奋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他希望在学术上一路深耕,“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继续钻研,并将光与热传递给更多的人。

文字:记者团 孙泽彬 李佳葆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