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校史故事365>正文
校史故事365

【校史故事365】328 殷培璞:把一生献给骨科暨大骨节病防治事业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6-02-29 17:37 浏览量: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西北地区又称其为“柳拐子病”,轻者导致疼痛、行走困难,重者失去劳动能力甚而残废。上世纪全国13个省区365个县发病;陕西79个县发病,麟游、永寿县是重病区。医学部于1956年开始派队调研,投入大量人力研究,涌现出王树梓、殷培璞、钱致中、莫东旭、郭雄、王治伦等一批专家,为该病防治做出重要贡献。

殷培璞(1924-2004),陕西汉中人。1948年从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5年学习期满后被派往芜湖戈矶山医院实习,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开始后留院救治大批解放军伤员,1949年毕业留校任附属医院外科助教。1952年被派赴天津师从方先之教授学习骨科,一年后回校任骨科主治医师,改进脊柱结核手术,在西北地区最先应用人工关节。1958年任一附院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并在京参加经验交流会,受到周总理接见。1965年在北戴河参与制订国家医学教育规划。1969年任陕西省中草药骨研组组长,收集整理民间正骨治伤验方两千余。1976年创用“盆箍及高低杖治疗骨盆骨折”救治唐山大地震大量伤员。1977年任校大骨节病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校地方性骨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陕西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等。

殷培璞教授(右二)在大骨节病区进行调研

他于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大骨节病,几十年间在病区走村串户,送医送药,行程数万公里,治疗患者万余例,从来都自带饮食,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创编系统的大骨节病矫形手术治疗法,完成晚期患者手术1000余例,解除患者痛苦。1978年在全省召开的永寿科研协作会上提出“吃杂、改水、讲卫生”的综合防治措施,该措施于1979年在永寿全国考察活动中试行后成效显著,1983年由卫生部在全国推广。陕西病区推广后儿童发病大幅度下降。1983年他选定驻地最偏避、发病最严重、村民居住最分散的崔木乡杨家堡村作为工作基地,自己起灶做饭,下沟挑水,挨家挨户进行调查。他把防病育人相结合,1985年创办杨家堡防病育才学校,村上划出两座荒山和10亩耕地供学校勤工俭学和自用,学生自带主食,学校日供一顿黄豆海带汤,定期服用多种维生素。三年间大骨节病患病率下降了33.84%,控制了新发;学生入学率、升学率显著提高。

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全国20个单位180多位科技工作者组成考察组,对陕西永寿大骨节病进行全面、系统调研,形成《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文集》,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殷培璞担任考察组第一副组长兼临床防治专题研究组组长,钱致中、莫东旭分别担任X线诊断、病理学专题研究组组长,医学部25人参与,使多年积累的经验在本次考察中得到展现。

他于1987年主编出版《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参编有关大骨节病研究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1983年、1987年应邀访问美国并进行大骨节病防治专题报告。

他在世时,麟游杨家堡村和县政府分别立碑颂扬他的功绩;2005年9月16日,在殷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麟游县人民政府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页梁山,立碑永志纪念。

参考文献: 梁宝林 习红主编:陕西地方病防治60年。

文字:医学部二附院 杨 龙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