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诗:“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古址今何在?就在我们交大校园内。
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所撰《长安志》卷九常乐坊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述:“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这样,“虾蟆陵”的具体方位便落在了常乐坊内十字大街的东边。该书卷十一又云:“虾蟆陵在县南六里。”这里的县指万年县(后称咸宁县),其县治所就在今天西安市和平门内的东县门街一带。今天东县门街至南沙坡村西的直线距离也正好是3000米,即六里路。
《类编长安志》是元代骆天骧所撰的一部地志书。该书卷八“虾蟆陵”条下如此记道:“本下马陵。新说曰: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这就再次将这一古址的大方位限定在兴庆宫南边的胭脂坡上。在南宋程大昌的《雍录》卷一之《汉唐要地参出图》、卷三内之《唐都城内坊里古要迹图》以及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均将“虾蟆陵”的方位标在了兴庆宫之南或胭脂坡旁。
仔细地分析一下上述文献的记述和标记,从大方位“万年县南六里”、“兴庆池南”到具体方位“坊内街之东”、“胭脂坡大道东”,就不难看出:这一古址就在唐长安城常乐坊内十字大街的胭脂坡上。
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以及沙坡村一带正居常乐、道政二坊之地,据沙坡村老农回忆:从前,村西有一高坡地带,坡上曾有一大冢,其位置就在今天交大医院南侧,再据:在1955年交通大学校址地形图上,在校园南区有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40米的小原坡地。古称其“胭脂坡”,宋又称“沙坡”,明代称此处为“鲍陂原”。在校址图上,在这一小原坡地东端有一大土包,其高度为437.69米。
1998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在修建浴池时,发现一座砖砌古墓。其墓坐北朝南,地表至墓室深9.24米,墓室南北进深6.3米,东西2.32米,高约2.7米。按形制为一中型汉墓;按方位,与老农回忆的大冢,校址图上的土包完全重合。这一重合点正位于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这与《长安志》的记载亦相吻合,此当为白居易诗中及历代文献记载中的虾蟆陵遗址无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