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冬冬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历时十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在国内外首次用中国气派的抽象绘画语言系统描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听闻残雪话春曲》《吉祥贵寿图》《写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作品被联合国、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中外机构收藏。出版专著《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等。在全球举办过百余场各类型展览,包括联合国主办的《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画家徐冬冬回顾展》、原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徐冬冬足迹十城市巡回画展》、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徐冬冬画展》等。
问道:二十四节气哲思智慧与绘画创作
演讲人:徐冬冬 演讲地点:西安交通大学 演讲时间:2025年7月
中华艺术,博大精深,其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与哲学智慧。作为一名画者,我一直在探索用全新的抽象绘画语言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不断对宇宙世界作“生命问答”的中国艺术特有的精神。
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就设有古观象台。自那时始,中国先民通过长期的太阳观测和生活经验总结,逐渐归纳一年中的节气循环变化,最终于秦汉时期形成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代表之一,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应农事需求而生,并且凝聚了古人数千年来对大自然的朴素感情、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方法,成为古人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规律。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当前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我选择以这个古老的文化体系作为研究源头,初衷就是要以时代化、国际化的方式来挖掘运用其中的特色基因,以此面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绘画艺术与人类文明
绘画产生于人类文化始端,先于文字而出现,伴随并映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人类绘画,是古代游牧民族四万年前的岩画。
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人类感觉用文字难以充分表达眼前所见或心中所感时,往往会借助于绘画的形式。绘画是人类最本能最直觉的表达,它不仅使观者产生视觉效应,同时也会使其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产生相应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绘画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众多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绘画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从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受到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在中古时期,中国绘画已形成了宏大而又深邃的画理。从文学角度溯源,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士人的风骨气质,便不会产生古代书法的高峰;没有书法的成就,也就难以形成唐诗的巅峰;而没有唐诗的昌盛,则很难达至宋代中国绘画的极致。在海纳百川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引导下,古代文化博采众长,形成了渊源深厚的以儒、释、道为主要基础的中华文化体系,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和以诗、书、画为艺术形式的文人画体系。
在西方,伴随着近代蒸汽、电气、信息技术等历次技术变革,绘画艺术形式也生发了一系列巨变。从二维到三维的具象古典绘画,到捕捉光影下物体表现的印象绘画,再到探求生命本质的抽象绘画,以及各类现代绘画流派的产生,都受到西方抽象逻辑思维基础及其所衍生的哲学、科学体系的影响。反过来,受到技术变革影响的西方绘画也以其活跃的变革与创新承载着新的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人类通过视觉反映内心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绘画艺术在推动思想进步,推动科学、工业发展,推动一种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会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很强的动力源作用,同时,其自身也深烙着人类文明演进的阶段性印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绘画作品可以视为一种时空坐标。通过它,我们既可前瞻,也可回望人类发展史的每一片刻。
正是基于对绘画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我创作了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展现全新的中国抽象绘画语言,以此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手段。我认为,绘画作为人类文化发展重要推动力所表现出的现代特征,也可视为对宇宙世界生命不断的问答。这也体现了思想、文化、科学、工业等不同领域在抽象逻辑思维这一链条上延伸、应用、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进入抽象绘画领域之前,我经历了二十多年中国传统意象绘画和中西结合的印象绘画的深度探索。自21世纪初以来,我全身心投入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创立中,深入探究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抽象概念,使之成为新的绘画语言。以《太极》组画来讨论人类为追求幸福与快乐的迷失与醒悟;以《围与不围》组画来描述人类文化演变与国家发展历程的关系……2013年,我的笔墨自然走入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的境界,创作历时八年,至2020年底才基本完成,之后又用两年进行整理,可谓十年磨一剑。这套绘画,是第一次用抽象逻辑思维、中国抽象绘画语言来描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承载的古人生命观与世界观。
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的生发
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与东方传统的辩证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有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寻找、辨别、归纳及总结。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绘画创作主题的一个缘由。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中国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体现得极为充分。中华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总结,通过观察太阳、地球、月球等星象运动位置、轨迹的相对变化,总结出物候、气候,形成中华历法。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将宇宙天象与物候现象交融在一起,形成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体系,既指导生产生活,又对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古人特有的时间哲学与生命哲学。
从绘画史角度观之,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大量的节气内容绘画,包括民间、文人以及宫廷美术等多类作品,它们从时令、物候、民俗等角度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节气特征。比如历代的《春牛图》,以画笔再现立春时节民间“绘春牛”“打春牛”“祭春牛”等习俗,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清代《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岁立春,顺天府按钦天监所推春图制春山,饰土牛及勾芒神春山一案。”类似较为常见的二十四节气绘画题材,还有与冬至相关的《九九消寒图》等。
保存古代不同时期民俗记录是古代节令画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著名者即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名作生动记录了北宋汴梁郊外乡野、汴河两岸春色及市井商贾活动等,画中人物数百人,可谓包罗万象、布局宏大,已成为后世研究北宋时期民俗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绘画,历代作品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宫廷画集《墨妙珠林》中张若霭所作的二十四节气图。这组绘画以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每幅作品既记录节气物候之变化,亦表现了与节气时令相对应的清代习俗、农耕劳作等。后世研究者认为,张若霭所作二十四节气图继承了古代农事画等题材,在人物和内容上尽力避免重复,表达上着重体现“顺天应时”理念,并彰显了对清代封建社会秩序、伦理关系正常运行的关切,可以说是代表了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绘画题材创作的一般性认知。
在古人观念中,贯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主线是阴阳两气的变化。“气”与“阴阳”,是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抽象概念。古人的宇宙观讲究阴阳两气,追寻它们的变化、平衡与和谐。古人以七十二候的物候具象或者意象来表达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两气变化,其绘画思维融入了朴素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比如,通过立秋初候凉风至、立冬初候水始冰等物候具象,阐释见微知著的智慧;通过立春初候东风解冻、小雪三候闭塞而成冬等物候意象,表达天地之气变化的趋势;通过处暑二候天地始肃以及小雪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抽象总结,希图揭示阴阳两气运行的规律;冬至阴气极而阳生,夏至阳气极而阴生,古人眼中的四时变化也代表着阴阳的转化。诚如唐代杜甫诗作《小至》所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又如宋代邵雍笔下的“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纵观古代节气绘画,其内容丰富且充分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鲜明特征。而在当下,要想对节气绘画在继承基础上作出回应时代要求的创作,则可运用抽象绘画语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载体,着力表现“气”与“阴阳”这样的抽象概念,力求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源,深度挖掘文化发展所需的创造原动力。
在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的过程中,我尝试将四季概念引入绘画创作,譬如,为了体现绘画材料与绘画主题的相互映衬,春天采用露水,夏天则用新雨,秋天用风沙,冬天用晴雪。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尝试,最为关键的则是坚持将“气”这一古人认知中的生命本源引入绘画创作中。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离形去知”状态下做到“无知之知”的悟道过程,所以在观察这些绘画的时候,已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审美经验,从构图、笔墨、形意来判断作品,而是应着重观看气从何处来、又往哪里去,感悟气韵变化的生动、和谐,感悟那时、那刻、那分、那秒生命的状态。阳气来自太阳,阴气来自季风,画面上凹凸不平的纹路表达的是气的方向,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对天地阴阳之变的感悟中自然呈现,在不知不觉间竟和北斗七星之柄方向一致,和季风的方向一致,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有规律地运行。
因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抽象绘画,不只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性传承,而是希望面对宇宙万物作“生命的问答”,在前人画作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国式绘画抽象逻辑思维,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培植出新的文化之树。最终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一书,获评中国好书2022年4月月度好书,并入围当年的中国好书。自2023年以来,我与网络平台合作,将这套绘画作品与大自然景观融合为一,转化创作了系列短视频“新国风二十四节气”,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荣获“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以及2024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奖。我希望人们能够发现,在大自然里可以找到这套原创绘画的母本;通过古代及现代二十四节气画所承载的时代信息,可以寻找到本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抽象语言”。
求美之路
在创作、整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的十年间,我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利他”精神作为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基本理论。我以为,每幅画都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人的灵魂、画的灵魂与大自然的灵魂,在宣纸上交集。
年轻时求学,老师常常对我说:你看,这幅画多美啊!那是在讲画中的构图与色彩之美,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表象之美,以既有的美学经验去感受的美。如今,我在创作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时着力追求的美,则是宇宙世界万物的本质的美。曾有人问询我创作这套组画的构图和技法,我的回答是:这些并非这套组画所追求的重点,我在创作中试图用古人赋予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来取代绘画的“几何逻辑”,画面结构并非追求数学理性,重点在于展现动态平衡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感悟;用“写意性抽象”区别于“形式抽象”,用笔墨的呼吸感与随机性承载“意在笔先”的东方创作观。我以为,绘画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品,它应该是一种媒介,可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智慧的现代性。
我希望的是,以国人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抽象逻辑的绘画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利用中外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这一共通桥梁,帮助中外观众实现感官上、思想上的更大收获。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一个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个则强调性本恶,开启了中华文化里关于善恶观的系统讨论。明朝心学大家王阳明提出“知善知恶是良知”,认为人类不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懂得善恶之分。他还强调,“为善去恶是格物”,倡导发扬“善”的东西,做“善”的事情,去掉“恶”的东西。只有知善知恶,才能懂得良知;只有懂得良知,才能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善恶观来追求绘画之美的。求万物本质之真,悟道善与恶,并扬善去恶,美就自然流露,无需绞尽脑汁刻意求得。这是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建立与探索中的重要思想基础,是一个认识宇宙世界变化“由内向外”又“经外向内”规律的悟道过程。
这种悟道之路,我以为用老子的回答是再好不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深切悟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对于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展现的宇宙世界是一个生命结合体,无论是立春二候始振的蛰虫,还是大雪二候生命力激荡的老虎;无论是大暑三候时行的雨,还是秋分初候收声的雷,朴素也好,华美也好,微小也好,强悍也好,都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可以代表宇宙天地。天、地、人三才合一,宇宙世界万物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样的价值观念一直深深影响着从古至今的国人,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与人相处之道,“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利他”的精神……这些元素经过适当且必要的转化,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文化养分。
回望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形态与思想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历程,甘苦自知,而尤慰之处在于初心不改。“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是根本”,这是我从事艺术50年来所秉承的理念,这里的“道”不仅是绘画之道,也是辨别自然生命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完善人格美德之道。
原文链接:问道:二十四节气哲思智慧与绘画创作-光明日报-光明网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7/26/nw.D110000gmrb_20250726_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