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媒体聚焦】陕西网系列报道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

日期:2025-07-17 15:06 浏览量:

筑梦医学高地新征程

浐灞国际港作为西安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着“西安新封面”之誉。在这里,中欧班列宛如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将我国与数十个欧亚国家紧密相连。

同样是在这里,另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快车”也在全速疾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以下简称“陆港院区”)的落地,正彻底改写浐灞国际港无大型三甲医院的历史。

作为西北地区“国家医学中心”承载地,陆港院区的战略意义远超普通医疗机构。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高水平研教医型医院;是提升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新载体。

从“空白”到“顶配” 破除区域医疗痛点

提及过去,浐灞国际港曾是医疗资源的“洼地”。随着区域内常住人口的高速增长,医疗需求量急剧上升,但域内仅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承载复杂诊疗需求。陆港院区以“顶格配置”引入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诊疗服务。

“以前看大病要跨区奔波,现在‘国家队’医院就在家门口,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当地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2024年12月30日,陆港院区正式开诊,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脑学科群实力强劲,同时涵盖大内、大外、妇、儿、急、重症、康复等多个领域,具备全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引入PET-CT、质子治疗系统等诸多国际尖端设备,可满足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实现了从疾病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程化医疗服务。

开诊半年来,陆港院区门急诊接诊量稳步攀升,累计服务患者236563人次;住院服务高效运转,收治患者超17449人次;各类手术安全开展,累计超8839台次。服务半径显著扩大,便捷优质的医疗资源正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人群,充分印证了区域医疗需求的迫切性。

陆港院区并未止步于总院区医疗版图的延伸,而是高起点谋划,以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为航标,紧盯国内外最新医疗发展趋势,持续开展医疗创新,不断拓展新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的本土化临床应用。

从“国家战略”到“五力融合” 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使命

当前,我国医疗健康事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在重大疾病诊疗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这些“卡脖子”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更关系到国民健康保障体系的自主可控。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正式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计划,旨在整合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凭借其雄厚的临床科研实力、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及突出的医疗创新能力,成功入选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其中,陆港院区二期规划的219亩土地被确定为国家医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未来将重点建设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平台和医疗技术创新基地,成为推动我国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点。

如果说时代浪潮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主动作为则是将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陆港院区创新性地构建了“医学研产政”五力融合的发展生态,突破传统医院单一医疗服务的局限。其核心在于打通“实验室-临床-产业”的全链条转化路径,实现医学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为全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从“国际陆港”到“健康新城” 打造“一带一路”医疗枢纽

立足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陆港院区充分发挥内陆开放高地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面向欧亚的国际医疗合作新平台。

同时,作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港院区继承了医院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深厚积淀。过去30年间,西安交大一附院已为96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名国际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全国医疗机构之首。

扎根浐灞国际港这一中欧班列始发地,陆港院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在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健康战略新支点。国际诊疗部汇聚顶尖医疗团队,运用国际化诊疗技术,不仅完成了多项重大外事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更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200余例高端诊疗服务。

今年4月,陆港院区迎来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八次卫生部长会议期间,多国卫生部长率团专程参访陆港院区,对院区在医疗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深化以及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从填补区域医疗空白,到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使命,再到辐射“一带一路”国家,陆港院区的落地生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这片曾是医疗资源洼地的土地上,一座引领中国医学创新发展的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其示范效应与辐射动能将持续释放,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民之所盼,医之所向。陆港院区的故事,是守护生命的序章,更是向更高医学山峰攀登的启程。

学科技术引领新高度

优质医疗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作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生长出的“茁壮新枝”与“战略高地”,陆港院区以同质化标准确保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总院等高对接,将顶尖医疗实力与暖心服务深度融合,正以蓬勃生长的态势,为城市发展注入着强劲的健康活力与澎湃动能。

陆港院区开设28个专科,其中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腹部外科实现整建制搬迁;前沿技术、重症救治、复杂肿瘤综合诊疗等高精尖技术迅速落地应用;心血管内科、儿科、产科等保障区域基础医疗需求的专科一应俱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急危重症救治通道全天候待命。

按照高标准建设的陆港院区,配备了高端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先进的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手术导航系统等,为各类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陆港院区承载着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使命,我们的学科设置不仅是总院学科技术力量的延伸,更以学科技术引领、特色技术创新为未来发展核心。”

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副院长、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红霞向记者表示,过去由于资源紧张,如内镜下治疗往往需要择期进行,而在陆港院区,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内镜中心构建起集智慧化、舒适化、综合性于一体的诊疗平台,实现患者检查与治疗同步一体化服务,不仅大幅提高诊治质量,也减轻了各方面医疗负担。

谋篇布局考验前瞻眼光,解题破局关键在于创新引领。

“陆港院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目前各设五个病区,拥有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专业的医疗团队。相比在老院区,这里不仅发展空间和体量更大,也更利于推动专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据陆港院区综合办副主任庞亮介绍,除这两个优势学科外,医院整体形成“大专科+综合”的学科矩阵,涵盖大内、大外、妇、儿、急、重症、康复等多个领域,具备全面的医疗服务能力,可满足不同患者的多样化就医需求,实现从疾病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程化医疗服务。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陆港院区大力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针对复杂疾病,组织多个相关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打破学科壁垒,制定个性化、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陆港院区成功开展的首例神经外科垂体瘤手术

■2025年1月16日,陆港院区血管外科成功完成西北首例经肱动脉旋磨抽吸(Jetstream)导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减容手术,这一突破性技术为下肢动脉硬化及血栓等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2月6日,陆港院区上演生命奇迹:历经三次高难度内镜手术后,山东泰安食管狭窄患者在除夕前两天成功恢复经口进食。这个持续26年的医疗困局,在肝胆外科(特种外科病区)、消化内科与麻醉科专家团队的协同攻坚下终获破解。

■2月16日,陆港院区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一对极低体重早产双胞胎,为危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月25日,陆港院区血管外科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团队成功挽救主动脉破裂患者生命,这场与死神竞速的救治,彰显了科室在急危重症领域的顶尖实力。


肠道微生态团队在陆港院区病房实施粪菌移植技术

■3月10日至12日,陆港院区为一名难治性腹泻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成功实施首例粪菌移植术。“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技术在新院区实现全面覆盖,彰显了医院‘一院多区’战略下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协同。”李红霞说。

■4月27日,陆港院区举行“磁波刀”中心启动仪式,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引入国际领先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的医疗机构。

■6月11日,陆港院区实施首例ECMO循环辅助下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6月12日,陆港院区成功完成首例全麻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手术,为区域内气道疾病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微创治疗选择。

■6月30日,陆港院区神经内科迎来两项里程碑突破:成功为两例携带SOD1基因变异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实施托夫生鞘内注射治疗,开创西部地区该疗法先河。同日,一位跨国而来的孟加拉国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慕名就诊,在此寻求治愈希望。

…………

守护群众有“医”靠。

“在医疗力量方面,大批总院骨干专家常态化在陆港院区开展门诊、手术、查房及教学工作,专家资源实现高效率无缝流转。随着陆港院区特色医疗技术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不仅辐射区域内及周边地区患者,更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急危重症患者前来就诊。” 李红霞向记者表示。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优势学科为深厚根基,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深化医工交叉中激活创新动能,在打通医教研产协同创新链中释放发展势能,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与科研转化效能。

每一例成功救治的背后,都是医者以科技为刃向疾病靶心的精准攻坚,更是对“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初心的坚定践行。

智慧服务惠民新生态

七月的午后,阳光像熔化的铅水泼洒在柏油路上,空气里浮动着扭曲的热浪,连蝉鸣都透着声嘶力竭的疲惫。但步入陆港院区门诊大厅的刹那,凉意便漫涌过来,轻轻抚平了就诊患者额角渗出的细汗。

智慧赋能,畅通就医优路径。

“我父亲近期颈椎不适,在其他医院检查后,诊断可能压迫到脊髓神经。听说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的神经学科实力强劲,我们专程过来寻求治疗方案。”家住西安雁塔区的刘女士带着64岁的父亲前来就诊,她通过院内自助终端现场为父亲完成预约挂号,智能导航系统精准指引他们抵达专特门诊候诊。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汇聚,陆港院区的辐射力持续增强,不仅吸引了省内榆林、铜川等地市的患者,青海、甘肃、山东等省份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

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院区从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舒适的病房环境,到贴心的服务设施,处处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贴心的服务体验。依托“智慧好医院”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预约挂号、视频问诊、检查检验预约、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到家及在线随访等多种医疗和扩展服务,实现就诊全流程线上线下无缝融合。

“通过统筹交大一附院多个院区的医生及科室排班,实现专家号与普通号的灵活切换,此外,门诊预留现场号源,对需求大的科室增派医生,推出专病门诊和专特门诊,精准匹配患者多元化需求,缩短就医及等待时间,保障患者及时就诊。”门诊部副护士长杨敏介绍道。

急诊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障突发医疗需求的核心部门。作为医疗体系的前沿阵地,其响应速度与救治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与预后质量。

据了解,目前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仍偏低,主要救治点集中在院内,形成“急救孤岛”。该院急诊中心承接了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高危孕产妇中心四大中心的建设任务,各中心标识明确,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引导至相应区域:轻症患者在专门诊区就诊,危重患者则通过专属急救通道直达核心救治区域的抢救室。

以胸痛中心为例,能够在4分钟内获得第一份心电图,10分钟内获得第一份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国家标准,大大提升了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据急诊科张晓玲副护士长介绍,陆港急诊中心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及急诊病房于一体,构建起从急救到急诊、从门诊到病房的一站式救治体系,其规模建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智慧急救指挥中心”突破传统急救模式壁垒,搭载5G+卫星定位系统,可实现救护车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专家远程指导,将急救场景延伸至患者发病现场,达成“上车即入院”的高效运转,织就“云端生命线”。

独立布局的“120 急救中心”、急救车载全自动体外心肺复苏仪、空中救援直升机及覆盖四大中心的标准化救治流程,展现了院区急危重症救治的硬实力。

协同联动,织密健康防护网。

“今天早上,未央区某二级医院接收了一位56岁的男性胸闷患者,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按照此前与我院建立的区域双向转诊协同救治方案,通过线上沟通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已到’,并省去重复检查环节。随后患者被转运至陆港院区,我们立即对其进行评估并开展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排除高危情况、转入中低危状态后,将安排转回基层医院继续后期康复治疗,我们会做好后续康复随访工作。这一案例体现了协同网络的成熟性,在此过程中,陆港院区对区域内急危重症的救治起到了引领托底作用。”胸痛中心建设负责人、医务部副部长任洁说。

陆港院区通过构建涵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村医及院前120的四级互联互通体系,重点针对急性致命性胸痛等急危重症,搭建起上下级互联互通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同时,医院定期深入区域内政府机关、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扩大健康知识覆盖面,帮助不同群体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夯实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基础,切实守护群众健康。

2024年11月30日,交大一附院在国际陆港院区组织大型义诊活动,来自医院33个学科的50余名各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现场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

2025年4月11日,西安交大一附院联合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政府大厅开展以“走进陆港,服务地方”为主题的医疗义诊活动,聚焦心脑血管疾病,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诊疗服务。

2025年6月4日,急诊中心为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中学师生进行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培训。

国际拓维,构建全周期健康圈。

陆港院区健康医学科依据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的健康医学“三早”理论,构建起“防、筛、诊、治、康、管”为一体的健康医学服务体系。

健康医学科主任惠雅琳告诉记者:“我们重点做好检后异常值管理,依托优质专家医疗资源,让体检人群能第一时间与专家教授建立联系,对早期病变及时干预治疗,既避免后期动用更大医疗资源,也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交大一附院于2017年正式设立国际诊疗部,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友人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人文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接诊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患者182例。

“不久前,我们接诊了一位来自蒙古国的患者,通过磁压榨技术解决了胆道狭窄问题;还有一位俄罗斯脑膜瘤患者,经多学科会诊及专业手术团队协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经全程照护已康复出院。我们使用的智慧病房系统,由智慧看护系统、智能手环、智慧输液系统等组成,能实现对患者全方位、实时、精准的智能化管理,全方位提升诊疗效率与安全性。目前已接诊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外籍患者。”涉外病房医生谈雨微介绍。

从智慧服务打破时空壁垒,到协同网络织密健康防线,再到国际实践架起跨境医桥,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以“厚德博爱”为初心,以“精医卓越”为路径,不仅成为区域内守护生命的医疗高地,更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着从“治病救人”到“健康守护”、从“本土服务”到“国际共融”的时代答卷。这里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服务升级、每一次跨境守护,都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广度与深度,让健康的阳光照亮更多生命航程。

文字:陕西网记者 刘硕 李惠茹 叶建峰 通讯员 庞亮
图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