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陕西日报】赛博旋风中陕西如何布局与发展?——

专访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日期:2025-07-14 09:22 浏览量:

随着软件算法工程与规模制造化的叠加推进,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逼近量产阶段,部分市场人士也将2025年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当下,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还未聚合,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各家企业和科研单位都在坚持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作为科教和传统制造业大省,陕西在这股机器人赛博旋风中如何布局和发展?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落地?7月初,记者就当前“出圈”的机器人及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走访了业内专家和企业家。

发挥优势,让更多人才留在陕西

记者:近年来,在资本界和产业界推进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同时,政策布局的脚步也在同步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科教大省的陕西如何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

徐俊: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有很好的基础。从科研角度来看,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在内的陕西多所高校已经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技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我们在导航、视觉底层技术、机械结构设计等方面都有长期积累,从传统机器人研究转向人形机器人研究,很多现成技术可以直接应用。陕西要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需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高校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加强合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推进应用端和需求端精准高效衔接。

边旭:陕西在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本身就有许多优势,例如高校众多带来的人才优势、产业链完备带来的制造优势,要将这些优势条件利用好、发挥好。与其他省份相比较,陕西在人才方面有相对优势,但缺少绝对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把人才优势扩大,让更多人才愿意留在陕西。

走好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

记者: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点是什么?推进机器人产业应用端和需求端精准高效衔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布局和发力?

徐俊:发展机器人产业,把前沿技术研发作为支撑是关键。要推进人形机器人成功“走”出实验室,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推动。我们应该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发挥集聚效应,将机器人研发的技术汇聚到校园,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和聘用体系,通过校企联聘等形式,吸引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来陕,并通过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卓越人才。

边旭: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离不开企业这个重要载体,要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储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支撑,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的助力,让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记者:请结合实际经历谈谈,走产学研融合这条道路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如何解决?

徐俊:在刚开始推动校企合作及产学研融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技术研发的层面,往往会碰到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想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取舍。我们学校与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老师在学校搞研发,有创新想法及时与企业的工程师沟通,工程师在产业前沿,将行业最新动态迅速反馈给学校老师。这样的形式贯穿于整个合作过程。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5年7月11日《陕西日报》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7/11/content_912661.html

文字:陕西日报记者 周明 李旭佳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