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中国教育报】西安交通大学:以人文之光照亮医学教育之路

日期:2025-07-11 07:42 浏览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于每学期末都会举行“局部解剖学”结课仪式。这个延续了百年的传统仪式,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总结,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生命教育课。

生命之课——解剖台上的无言教诲

从课堂上的医学伦理学探讨到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沟通的共情训练,人文精神始终贯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种对“医”与“人”的双重深耕,让交大学子在未来的行医之路上,既能以专业能力守护生命健康,更能以人文温度回应每一份期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医学教育,不只是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将人文关怀视作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感恩“无言良师”(医学界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又称“大体老师”)结课仪式的开展,更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医学生向陪伴他们整个学期的“大体老师”献花、鞠躬、默哀、致敬。“您用‘无言’的教学方式,为医学生开启医学大门……”班长带领全班同学诵读由师生共同撰写的信件,字字句句都凝结着真挚的情感。

薪火相传——百年医学教育的人文传承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解剖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其前身“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推动颁布了我国首部解剖法令《解剖规则》,次年又促成《解剖规则施行细则》的出台,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教授周劲松说,“解剖学的发展,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遗体捐献中心,便能看到墙上悬挂着历年捐献者的照片和事迹。遗体捐献中心主任徐自力介绍说:“我们为每一位‘大体老师’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包括其生平事迹、捐献意愿等。”2024年,遗体捐献中心还创新性地为每位捐献者制作了专属二维码,师生通过扫描可以看到捐献者的影像资料和感人故事。

在占地1400平方米的遗体捐献纪念园内,“生命永恒”纪念碑静静地矗立,上面刻着“您把最后的美丽留给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无言良师’”。自2013年遗体捐献纪念园建立以来,这里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学生必修的“人文教育第一课”。每年清明节,师生都会自发前来祭扫,缅怀这些“特殊的老师”。

迄今为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共2115位,已捐献者690位。这些数据代表着一个个高贵而热诚的生命,他们以血肉之躯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

仁心仁术——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使命

医学生是“无言良师”的直接受益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引导医学生在解剖课的开课仪式与结课仪式上宣读“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誓言,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缅怀纪念活动,通过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局部解剖学”开课时,全体医学生手持鲜花,向“大体老师”献花、默哀。在班长带领下,同学们庄严宣誓:“我承诺尊重每一位捐献者,珍惜每一次解剖机会……”所有任课教师也会强调:“‘大体老师’用生命照亮你们的成长之路,你们要用仁心回报这份馈赠。”

在为期16周的教学过程中,医学生不仅学习解剖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命教育。“我们要求学生在‘大体老师’身上‘不该切的不切,不该断的不断’,”冯教授说,“要把他们当作第一位病人来尊重和爱护。”

结课仪式结束后,医学生身穿白大褂,手持鲜花,护送“大体老师”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每次参加这个仪式,我们都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学生姚裕玲说,“这让我们懂得,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正在结出硕果。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被评为西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24年出版的《生命永恒》一书,记录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历程;2025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人文教育基地入选教育部门“全媒体科普行动”人文科技展示基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说,“将思政教育、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实践环节,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人文情怀、塑造医者仁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一批批兼具精湛医术和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正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茁壮成长,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原文刊登于2025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6版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7/11/content_144745_18700807.htm

文字:谢冀婷 靳辉 孟晓军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