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中国青年网】追梦“锂”想家林川平:让每颗电芯可测可控可追溯

日期:2025-05-27 17:06 浏览量:

近日,在某大型纪实创投节目中,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川平带着“从小就爱锂电池”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退役的电池能否再利用呢?”林川平从这个疑问讲起,将人们带入了他与锂电池相伴多年的科研世界。

“控制电池这件事很好玩,很有趣。”林川平讲述,幼年时,玩具车上用剩下的电池,还能放在遥控器里继续用的情景,让他萌生了如何精准测算电池剩余使用时间的疑问。进入大学后,恰逢电动汽车市场起步,他在相关课程中找到了与童年疑问的连接点,研究生阶段便毅然选择锂离子电池研究方向,从此踏上了一条以兴趣为底色的科研之路。

尽管我国有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市场,但在电池管理领域仍面临挑战,电池检测技术被视为新能源产业亟需突破的关键。林川平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锂电池数量已超1500亿只,未来还将呈指数级增长。如何实时监控电池的“健康状态”,对新电池容量检测、车载电池状态管控、退役电池残值评估进行全链条精准管理,成为行业“卡脖子”的关键。

随着AI技术兴起,林川平敏锐捕捉到机遇,认识到在数据爆炸的时代,AI的特征提取能力就是打开电池数据迷宫的钥匙。他介绍,团队致力于找到电池容量的体积公式,将人工智能算法和电池的老化机理紧密融合,来构建起精准的数字孪生模型,在保持千分级检测精度的同时,将电池容量检测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15分钟,直击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电池梯次利用的关键难题。

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实验室与工业场景的鸿沟是最大挑战——工业数据的庞杂与无序,让林川平团队的初期算法屡屡“碰壁”。“我们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抓住电池机理不变的核心,不断探索采用工程化的技巧,将实验室技术迁移到工业场景中,最终实现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他介绍。

作为“互联网+”竞赛走出的创业者,林川平深谙科研与产业的衔接之道。“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一驱动力一定是兴趣,要真正找到自己热爱的技术方向。”他建议有科研成果转化想法的同学,一定要先走出去,去了解工业现场的数据以及应用,确定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且在成果产出的道路上保持不断坚持和突破的决心。

“科技工作者要将科研目标向国家重大需求靠拢,从而真正地改变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林川平表示,从老一辈学者乘火车西迁拓荒,到如今锂电池为西部铁路注入绿色动能,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赤子情怀。

“希望在未来,全球的每一颗电芯,都能够在云平台上实现可测、可控、可追溯。”林川平目光坚定地勾勒着科研蓝图。当他回望童年,那束从玩具车电池中窥见的科技微光,如今正奔涌成突破电池快速检测瓶颈的探索洪流。这份跨越二十余年的热爱,正以技术突破为笔,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书写着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时代答卷。

原文链接:

https://news.youth.cn/gn/202505/t20250527_16025316.htm

文字:中国青年网
视频:中国青年网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