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毕业五十年,我们来相聚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1-05-16 16:30 浏览量:

“同窗五载,毕业五十年。东西南北鸿图展,红火锻压变国脸。改革开放换新天,盛世中华在眼前,祖孙三代笑开颜。”当年学校用来当起床号令的广播曲《马兰花》被谢泽安填上了词,在毕业50年的同学聚会上深情地唱起,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是5月9日发生在锻压61届校友返校座谈会上的一幕。今年五月,经常可见三五成群的老人徜徉在美丽的交大校园,他们就是毕业50年返校聚会的老校友。55年前的1956年,他们以交通大学西安校区第一批新生的身份进入这所名校,今天,分散在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子因为一个共同的心愿、一份共同的情愫而再次汇聚交大校园。

2011年5月16日,在科学馆207室,学校举行了西安交通大学61届校友毕业50周年返校座谈会,锅炉、焊接、无线电三个专业的100多位返校老校友济济一堂。卢天健副校长参加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卢副校长对老校友们的返校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敬意。他说,1956年入学的这批校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是西迁后第一批入学、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很多后来人都是伴随着这个年代的故事成长起来的。卢副校长为校友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希望校友们能与母校共享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出智出力。卢副校长充满激情地为校友们介绍了学校和西安的发展大环境,从古代长安盛世丰富的历史文化到今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充分说明了西安交大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卢副校长的讲话使校友们既感动又思绪万千,点燃了大家发言的热情。无线电专业的卞正中说,自己来西安五十多年从未看过秦腔,但今年校庆期间观看了《大树西迁》后深受感动和鼓舞,希望交大能弥补差距,早日恢复交大昔日的盛名和辉煌。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的杨志康校友建议教授们应以一线教学为主,学校要摒弃统编教材而自编自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学与实际发展的更替常新。他还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素质教育,在他满怀深情的回忆里,当年周建枢教授将高等数学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的教学使他体验到了数学与音乐的异曲同共之妙,“我一辈子都很感谢周老师。”七十多岁的老人终身难忘母校恩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焊接61班的李平瑾认为学子们在各自工作岗位的表现就是在无形中宣传着交大,希望母校多培养综合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学生。老校友们争先恐后就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进行了发言,拳拳爱校之心溢于言表。

据悉,毕业50年的这批校友多为华东地区生源,当年为响应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志愿留在了祖国的西部,离家乡越远越艰苦的地方越让人感到光荣。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为国家建设特别是为西部建设献出了青春和活力。校友们说:无论工作如何变化,母校给予的学识基础和不畏困难的学风都能让我们享用终生。回顾55年的经历,求学时的政治运动,60年代的劳动改造,改革开放后的重用,从技术到管理,能适应各种环境和岗位,都源于母校的“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从东海之滨到西北高原,从第一故乡到第二故乡,从青春韶华到双鬓染霜,选择了,就是一辈子,就不会再后悔。图书馆前的雕塑还在,墙上的爬山虎更苍郁了,当年的台阶还在,站在这儿再照一张50年后的毕业照,重温当年的感觉。50年了,当年的小法桐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当年在绿荫道上来往的少年却已成了古稀老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道皱纹,都记录了岁月的痕迹;每根白发,都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同学聚,唤醒了鲜活的记忆,也让现实更美好,道一声“同学,珍重,期待我们再相聚!”

座谈会后,校党委书记王建华专程赶来与校友们共同合影留念。截止日前,已有锻压、锅炉、无线电、焊接等专业的多批校友返校参加毕业50年聚会。



文字:校友关系发展部 谭宏彦
图片:郭小龙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