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不断革故鼎新、提升建设水平,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类专业深度融合,推动原有专业改造升级,实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新媒体命名的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以下简称新媒体学院)成立6年来,不断深挖“工字牌”内涵,将新媒体与社会治理贯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过程,以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数据舆情与政治传播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计算传播与媒体融合为“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特色优势。
打好工字牌 突出学科交叉特色
“于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而言,新闻与新媒体是建院之基、立院之本,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特色之魂、强院之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说,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学院在办学理念上注重差异化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守正创新、学科价值这四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工科学校,有不少学科或专业与新媒体息息相关,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就直接服务于媒体现实需求。“打好工字牌可以将新媒体的教学科研与本校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专业紧密结合,为学院赋能。”李明德介绍道,新媒体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工科学科专业优势,建立了新媒体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6年间,新媒体学院组建了计算传播和媒体融合交叉研究团队,建设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开放共享平台、计算传播大数据智慧共享平台等省级数据平台。同时,学院还通过已建成的智媒体与社会治理交叉示范平台,推动学科交叉成果的深度转化,并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网信中心建构教育融媒体平台,打造了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融媒体品牌。
文工交叉 探索新教学模式
“新媒体学院的领导班子是一个文工交叉的团队。”李明德介绍道,“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注重文工交叉。因此,学院通过跨学科组建师资队伍,形成了文工交叉的师资团队。学院来自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只有一半,其他的则来自计算机、统计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
新媒体学院不断尝试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模式,2020年建成了两个实验室。一个是面向本科生的智能媒体实验室,以新媒体内容生产+发布+运营为主,进行人工智能与传媒技术相融合的前沿性实践探索,将数据新闻、大数据可视化、传媒类VR/AR内容创作、全景拍摄等前沿媒介技术带入实验课堂。另一个是面向研究生的新媒体智慧学习工场,由新媒体体验、内容生产与运营、大数据分析、虚拟演播等板块组成,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相关技能培训,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我们重在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风险防控与治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对新媒体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李明德说,“而其他学科则主要将其作为工具、手段或平台加以理解和使用。新媒体环境下,学院还在舆情舆论和社会治理、智能媒体和大数据等领域进行拓展,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学院特色。”
“近年来,学院持续开展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暨新媒体原创作品大赛及其他学科竞赛,尝试将融媒体内容引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李明德说,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作品获奖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就业竞争力。
“政校企”合作 构建新型协同模式
“202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了5省19家宣传、网信、文旅等部门‘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李明德介绍,学院通过“政校企”联动,向政府提供智库咨询服务,积极建言献策,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智力支持。学院以新媒体舆情为主攻方向,建成复杂舆论传播与风险控制研究中心、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新媒体及舆情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智库平台,围绕政策建言、信息服务、集贤育人分级联动,完成累计2万人次240余场新媒体舆情应对专业培训。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体建设问题,学院副教授张宏邦带领学生对陕西76县区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了陕西省县级融媒体考核验收标准。
“我们一直在尝试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上迸发出新的火花。”李明德说,通过探索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实现跨界融合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新媒体学院与部分国家部委、省级政府部门及中央与地方性媒体共建协同育人基地15个、校地合作研究生实践基地15个,开展新媒体人才培训。自2018年起,学院与人社部教培中心、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等联合开展新媒体采编、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新媒体运营”、媒体与新闻宣传等专项技术培训。
智媒时代的新媒体人才不仅要注重跨界业务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智能技术应用情境的认知能力培养,使其社会责任和核心业务能力体现出应有的效果。李明德认为,作为利用技术的主体,媒体从业者需要寻求技术演进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平衡。因此,在新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三大能力的培养:一是媒体社会责任能力,即价值判断能力;二是核心业务能力,即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使用能力;三是隐性能力,即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学院通过让学生接触、认识、理解智能媒体,寻找媒介形态更迭背后的本质规律,把智能技术下的传播生态与传媒业态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将智能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从形态架构和技能提升两个层面模拟学生日后会遇到的真实场景,积累传媒业所需的隐性能力。
报道链接: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