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今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积极作用。
民心相通 共同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6年以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运用突飞猛进,不断突破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发展,这为媒体创新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我们应顺应媒体传播格局变化,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更好推动民心相通,为各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今年4月,“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参与各方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2100多年前,汉代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要抓紧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同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近年来,“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等文化经贸交流全媒体活动,借助全媒体技术,促进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科学、教育、文化、智库等领域的信息广泛分享与人文交流。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积极架设更多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回望传播史,传媒技术的变迁无不深刻重塑新闻业态。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人类进行新的传播革命,推动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面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随“指尖”传播。近年来,主流媒体通过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丝路国际卫视联盟”等创新平台,通过积极优化传播方式,以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有温度的话语、喜欢听的叙事风格,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其通过在电视节目、大型活动、影视剧、线下产业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及综合创新,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媒体的深度合作。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早在3000多年前,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唐代长安城曾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极盛时期仅外国商人和留学生就超过10万人。我们应充分运用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交流活跃等优势,做好媒体融合创新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推动全媒体传播方式创新,不断提升交流能力和水平,推进跨文化交流活动,善用沿线国家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原文登载于2019年9月18日《陕西日报》4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09/18/content_3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