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彭康哲学讲坛”第22期学术报告在线上成功举行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11-07 11:32 浏览量:

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彭康哲学讲坛”第22期学术报告“学习伦理学会让人更道德吗”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报告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哲学系教授埃里克·施维茨格贝尔(Eric Schwitzgebel)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安冬、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暨哲学系副教授文贤庆受邀点评,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丁晓军主持,来自海内外的14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活动。

”哲学的道德推理是否会影响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行为?”施维茨格贝尔首先列举了一些否定性的观点和事例。例如,由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所提出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SIM)批判了传统道德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SIM不强调个体的私人推理,而是强调社会和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并且表明了道德判断通常是快速、自动评估(直觉)的结果。著名历史人物例如海德格尔(支持纳粹)和卢梭(将孩子送往育婴堂)等的不道德行为,以及当代哲学家的不道德行为(例如哲学界近年突出的知名哲学家性骚扰问题)都让人怀疑道德推理的有效性。此外,与大智慧假说(Grand Wisdom Hypothesis)相反,很多时候哲学家的观点也只是符合当时的主流,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洛克对奴隶制的支持,康德对女性、仆人等的歧视,以及不少哲学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热情等等。

Schwitzgebel, 2019.A Theory of Jerks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Misadventures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观点和事例支持哲学的道德推理确实会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亚里士多德、孟子和斯多葛学派都主张伦理学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加良善。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似乎确实会从道德上进行反思,考虑、决定某个行为是否正确、良善,然后选择做出这样的正确、良善之举,素食主义可能是其中一个例子。人们可能会因为信服某些支持素食主义的论证(例如相信动物具有道德地位,或者认为工厂化养殖的动物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从而决定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慈善捐赠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种支持理由基于有效的利他主义(EffectiveAltruism,EA),主张“利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如何尽可能让他人受益,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此外,在大学里会开设应用伦理学课程(尤其是商业伦理和医学伦理),开课的部分历史性理由也是肯定了哲学的道德推理对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积极影响,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也能发现,推理确实有时会影响行为,那么道德推理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也应该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

基于上述两方面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事例,施维茨格贝尔总结出了伦理反思与道德行为之间关系的四种假设模型:支持者观点(Booster view)、惰性发现观点(Inert discovery view)、合理化观点(Rationalization view)以及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 view)。“支持者观点”主张哲学的道德推理导致发现道德真理,然后我们根据这些真理采取行动,例如上述关于关于素食主义和慈善捐赠的论证便是如此;“惰性发现观点”主张哲学的道德推理导致发现道德真理,但随后我们还是会采取我们原本想要采取的行动;“合理化观点”主张哲学的道德推理导致“发现”我们想要采取的行动在道德上是合理的,然后要么走向惰性发现观点,要么我们的邪恶倾向获得“许可”,从而我们的行为甚至会变得更加错误(有毒论);“副现象论”则主张哲学的道德推理对观点或行为都没有影响。

接着,施维茨格贝尔回顾了其在2007-2014年间与合作者展开的一系列具体实验,希望通过对伦理学家行为的探索,来进一步探究专业性伦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一系列实验在17种不同事项上对伦理学家的道德行为进行了研究,比如图书馆里伦理学书籍的丢失比例、在学术会议上的(不)礼貌行为、回复学生电子邮件情况、在1930年代加入纳粹党的比例、支付学术会议注册费的情况、志愿器官捐献及献血情况、给母亲打电话、在公共选举中投票、慈善捐赠以及吃肉行为等等。通过对被试的自我报告和直接的行为测量进行比较发现:虽然伦理学家在素食主义和慈善捐赠等问题上表达了更为严格的规范性态度,但是在上述所有事项上,伦理学家都没有表现出比对照组“明显的更道德的行为”。

Schwitzgebel& Rust, 2014: Figure 4

“大学里的伦理学课程是否会影响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道德选择?”施维茨格贝尔与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等人近年进行了第一个与此相关的对照研究,使用了非自我报告、非实验室行为作为因果测量方式。研究发现,在阅读了素食主义相关的哲学文章、观看相关视频、在助教的带领下进行小组讨论后,更多的学生认为“吃工厂化养殖的动物肉是不道德的”,学生从校园餐厅购买肉类制品的比例也显著减少。

Schwitzgebel et al., 2020: Table 2

为了探究到底是伦理学教学的哪个方面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态度和行为,施维茨格贝尔与辛格等人又进一步扩展并在概念上复制了上述研究。被试在阅读了詹姆斯·雷切尔(James Rachels)的文章《素食主义的基本论证》后进行50分钟的小组讨论,实验组学生还观看了含有工厂化农场画面的素食主义宣传视频。统计发现经过伦理学教学后,更多的学生同意“吃工厂化养殖的动物肉是不道德的”,是否观看视频对此没有显著影响。另外,39%的学生匿名承诺在24小时内避免食用工厂化养殖的肉类,是否观看视频同样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最后,学习了素食主义伦理学的学生在校园购物消费的肉类食品量下降,在观看视频的条件下效果更明显。

“在影响慈善捐赠和对慈善捐赠的态度方面,哲学论证是否和叙事(narrative)一样有效?”施维茨格贝尔与合作者将被试分为四组,一组被试阅读支持慈善捐赠的哲学论证,一组被试阅读关于一个孩子因慈善捐赠而生活得到改善的一段叙事,一组被试同时阅读相关论证和叙事,对照组则阅读中学物理课本中的一段话或一段对慈善组织的描述。在四个实验中,所有的叙事组和部分论证组下的被试都倾向于对慈善捐赠表达更积极的态度。施维茨格贝尔与合作者认为这些效果似乎是由“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理论所中介;这表明,如果能够吸引对方的情感、意向和兴趣,那么对捐赠的呼吁就会更有效。

Schwitzgebel et al., 2022: Figure 5

由于在上述研究中哲学论证对于捐赠行为的影响效果不强,施维茨格贝尔与合作者于2019年宣布了一项哲学竞赛,邀请人们撰写论证,该论证要能有效说服实验被试以统计学上高于对照组的比率向慈善机构捐赠一笔意外奖金。该竞赛获胜者本人将赢得500美元,获胜者选择的慈善机构也将获赠500美元。

施维茨格贝尔在其博客“The Splintered Mind”上发布的哲学竞赛通告

施维茨格贝尔与合作者从100份提交答案里选出5个相对最好的论证进行测试,发现这5个论证都比对照组更能说服被试进行更多的慈善捐赠,并且效果最好的论证就来自辛格及其合作者。尽管这一项针对约9000名被试的大型研究还处于数据的整理分析阶段,施维茨格贝尔告诉我们,根据他本人的初步观察,如果想要提升被试向慈善机构捐赠其意外奖金的比率,那么有效的论证更可能会提及儿童,提及用少量的钱就能实现的巨大利益,提及将实现的一些具体利益,或者这个论证能够在情感上打动被试。而似乎不那么有效的论证则可能会在捐赠中呼吁自我利益(例如,如果你捐赠,你会感觉很好),这一点甚至可能会降低被试的捐赠意愿;无效的论证还可能会提及许多人都会捐款,诉诸宗教传统,或者处理反对捐赠的反驳性论证。

最后,施维茨格贝尔总结道,关于“哲学推理是否影响现实世界的道德行为”这个问题,前述的关于伦理学家道德行为的已有经验数据表明,道德推理除了可能对素食主义有一点影响之外,在其他事项上影响并不显著。但有一些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教给学生素食主义的相关伦理对其道德态度和行为均有影响,尽管尚不清楚具体而言该影响是由相关哲学论证产生的,还是受其他额外变量影响;关于叙事的数据则表明,情感上动人的叙事比哲学论证对捐赠有着更一致的影响;在某些条件下,阅读哲学论证可能会对被试的道德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但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影响。

在讲座第二部分的交流环节中,线上听众踊跃发言、提问。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安冬结合自己经历,分享了在其哲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对于素食主义的相关论证及行为的思考,由对儿童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的观察而引发的对于道德发展阶段的思考,指出在相关实验设计中应考虑人生重大事件对于人们的道德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伦理学教学对学生实际道德行为的长期影响以及首因效应,并强调了情绪在构建对实际道德行为有影响的哲学论证中的作用,康德义务论在这方面的观点,以及当今饮食结构中对于蛋白质营养的推崇;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文贤庆表达了其对于在伦理学研究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方法的兴趣,指出不同的人对于“道德”“伦理”等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界定,吃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道德中立的,课堂学习以外的社会性学习(例如家庭的影响)、道德教育课程的效果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一般推理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知识与道德信念、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双重鸿沟等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雅博士后隋婷婷提到了儒家伦理对于中国人吃肉行为的影响,例如孟子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君子远庖厨”,古人将肉食动物用于祭祀,以及多种不一致理论在伦理学家的道德判断与决策中的影响;该系列研究的中国内地复制性研究作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21届本科生侯恬恬也就素食主义的中美文化差异、实验设计细节以及伦理反思的操作定义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施维茨格贝尔就上述评论与问题逐一作出清晰明确、言简义丰、发人深思的回答。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就整场讲座和讨论进行了总结,积极肯定了施维茨格贝尔的实验哲学方法对于传统理论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启发,感谢两位点评人及其他发言人的精彩提问,也邀请施维茨格贝尔日后继续就其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其近期的AI哲学家项目与中国学者进行分享。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环环相扣,与会师生互动热烈,思维的碰撞火花不断,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文字:丁晓军 焦成城 侯恬恬
图片:丁晓军 焦成城 侯恬恬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