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断深化育人模式创新,9月24日上午,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举办第106期思政论坛,邀请管理学院刘跃文教授作《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社会科学视角探讨》主题报告。学工部、研工部、各书院负责人及全体辅导员参会,学生处副处长、文治书院院务主任王琦主持会议。

刘跃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从技术本质、社会属性和教育应用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并重点剖析了模型的核心机理。在教育应用方面,刘跃文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双刃剑”特性。一方面,它能够辅助生成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辅导;另一方面,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依赖与惰性。他强调,“工具应与人协同共进,而非替代人的独立思考”。同时提醒要警惕因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以及技术被不当利用的风险。他呼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要坚持批判思维、强化辨识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素养,切实发挥大语言模型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效能中的积极作用。
本次讲座内容前沿、案例生动,使参会辅导员深感启发。励志书院辅导员苗鸿易表示,刘跃文教授生动阐释了其基于海量参数推理的运作机制,这为我们思政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的技术视角,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工具合理应用于学生思想引导与教育管理实践中,以新技术赋能立德树人使命。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巩倩倩表示刘跃文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日常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导,既要学会用好模型数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要始终坚持和融入思想价值引领的人为亲和力和不可替代性,陪伴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王琦在总结中指出,刘跃文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的底层逻辑,同时就其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与边界风险作了深刻剖析,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人工智能+思政工作”的认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思政工作者既要积极学习运用人工智能,又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既要提升数字素养,更要立足育人本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