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业肩负着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职责。作为社会文化有机体的桥梁,它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出版业应肩负起推进国家文化繁荣昌盛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创新与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飞跃,能够以科技手段的创新实现对旧有生产要素的重组与更新,从而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跃迁。智慧出版作为近年来在出版理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方向,是对未来出版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其核心是在释放数智出版技术动能的基础上,形成人与技术智慧协同的出版生产与管理模式。出版主体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整合重组,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通过将产业与社会发展相联结,实现出版构筑社会文化有机体的本质;在兼顾出版经济属性的同时,凸显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面向未来,应当从技术、体制、人才等多个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以智慧出版生态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技术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出版生态突破性发展。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对构建智慧出版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出版业应积极融入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技术的攻关与研发工作。加强与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对创新技术研发的投资,不断促进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利用科技创新引领出版内容、服务及生态的跨越式发展。未来,出版业向协同化和规模化智慧形态的演进,将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因此,鉴于数据库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整合海量内容、提供高效检索和促进学术交流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应重视并积极推进出版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技术创新是未来出版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的基础。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我们需构建完善的出版数据系统,通过内外部数据的多元融合,逐步打造一个适合数据深度开发和流通的全域生态,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必须摆脱传统出版模式的思维局限,以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变革和新需求为导向,深入洞察行业与市场动态,不断重塑出版业的内部结构,以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以顶层设计推动出版生态高质量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二者相互适应时,才能激发出发展的动力。
尽管科技创新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只有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将科技的驱动力转化为实际的发展动能。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出版单位制度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出版单位内部应逐步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和业绩考评机制,不断将新的科技手段融入现有工作流程,利用技术服务商提供的基础软硬件、算法模型等进行业务升级,提升组织运营的智能化水平,确保科技创新在出版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在业绩评估与分配机制中,应着重强调从业者的创新才能、技术专长、市场推广能力等,充分激发智力、技术、管理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活力,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增强出版生产力的治理结构。
通过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应对出版业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针对现行出版物版权保护的不足与漏洞,应有针对性地修订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规,以维护出版商和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严厉打击盗版、抄袭等侵犯版权的不法行为。
加快人才培养,以行业精英支撑出版生态可持续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本动力在于人类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断进步。新形态的生产力对智慧出版生态的增强,依赖于行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高质量的出版人才供应,源于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必须针对数字时代出版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加速推进出版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扩大本科阶段的招生规模,增设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以增加专业人才的数量并提升其质量。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应围绕出版基础理论、数字智能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创新、融合营销手段等方向,细化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案,以高质量的出版专业教育,满足社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
出版业内部需构建一套稳定且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扶持机制。在数字出版逐渐成为行业主流的背景下,出版业应专注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挖掘出版数据的能力、熟练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编辑加工的能力,以及适应平台生态进行线上营销的能力,从而提升从业人员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必须在出版业内部树立重视人才的正确观念,积极引进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打通人才在出版业中的晋升通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队伍。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12_5910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