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2025年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夏季研讨会在创新港召开

日期:2025-07-25 15:01 浏览量:

7月21日,由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简称"联盟")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承办,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电子工业出版社及山西颐康鑫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2025年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夏季研讨会在创新港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融合创新,实践赋能—医工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吸引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0余家高校及企业的积极响应,全国近130位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

联盟秘书长谢卓颖教授主持开幕式,对各位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入交流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的困惑,分享各校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方案,共同推动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峰在致辞中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生物医学工程在数字世界与AI时代的独特竞争力,及其跨学科背景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能力的关键作用。他呼吁联盟成员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研讨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凝聚教育创新共识。

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刘御延介绍了出版社自2017年起参与生物医学工程规划教材出版的历程。目前已出版数十种专业教材,未来将继续深耕该领域,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上半场报告由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德玉主持。

   徐峰院长作《AI赋能医工交叉创新》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他强调,AI正深刻变革科学研究范式,能够加速科学发现、提供跨领域洞见、揭示被忽视的关联,并辅助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徐教授指出,未来科研工作者需培养与AI协作的能力,重点提升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核心素养。

上海交通大学顾波波教授在《"产教融合、医工交叉"AI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报告中,分享了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试点"AI+实践"类课程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与医工交叉的实践经验、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思考。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之琼以《AI赋能、产教融合—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该校BME学科"宽基础、突交叉、国际化、强实践"的办学特色。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中外师资合作及产教深度融合,着力培养AI与医工交叉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安徽医科大学杨润怀教授的《医工融合创新创业培养》报告展示了该校以“医工交叉”为特色,聚焦生物材料、医学诊疗技术、生物医学信息等方向的办学成果。学院构建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创新实施"院院合一"、科室联动的培养模式及成效。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林江莉在《数智时代驱动的医疗器械微专业建设与思考》报告中,分析了数智时代医疗器械智能化、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她以智能医疗器械工程微专业为例,介绍了该校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打造以实战能力+创新思维为核心,技术深度与产业需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迈瑞医疗合作建设微专业,构建了医疗器械研发驱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林江莉详细介绍了课程设置与具体项目案例。

南方科技大学彭诚教授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汇报》,展示了该校采用模块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智能医学工程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机器人、智能医学感知、医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方向,践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成果显著。

  下半场报告由四川大学尹光福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赵锡海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面向探微书院和为先书院,学院设置了微课堂、微沙龙、科学训练、创新与挑战课程(TIC)等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依托前沿科研平台推动产教融合,让学生深入产业一线,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同感、科研创新能力和竞赛获奖水平。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汪天富汇报了医工融合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及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历程(从1.0到3.0版本)。该体系涵盖多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与产教协同创新。通过初、中、高阶创新实验室建设,实现学生全流程项目训练。近两年举办的医工融合夏令营已吸引全国15个省份的500余名学生参与。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刘清君在《生物医学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报告中,介绍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整合课程思政、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医工信交叉融合资源,通过“吕维雪拔尖创新班”和本博贯通培养机制,实现了毕业生100%深造的育人成效。

华南理工大学吴凯教授介绍了教研融合培养创新型BME人才的实践成果。课程体系对标国际一流高校,《BME探索与设计》等实践课程项目多次获奖。通过教学内容前沿化、科研项目教学化、评价体系双轨化的举措,有效推动了科研反哺教学。

东南大学顾洪成教授在《医电方向课程融合实践》报告中,阐述了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为指导的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将多门核心课程整合到引导项目中,结合翻转课堂、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医工融合思维和科研探索能力。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巩萍教授在2025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研讨会上分享了《医学图像处理》教学改革成果。针对学生现状和传统教学不足,提出“创新理念、学科交叉、数智驱动、AI赋能”的教学改革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建评价体系,培养“医学影像+AI”复合型创新人才,取得多项教学成果与学生竞赛奖项,课程与教材被多校选用,相关经验获主流媒体报道。

上海理工大学谷雪莲副院长的《医工交叉引领,推进产教融合》报告,分享了该校构建的研究生“五位一体”医疗科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本科生“双轨协同”医疗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实践成效显著,学生在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校友在医疗器械行业表现突出,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影响力。

联盟理事长万遂人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BME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为深化医工交叉、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联盟成立于2019年,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相关活动,旨在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的资源共享、实验教学规范的制定、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推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文字:生命学院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