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的需求和向往
我自幼体弱多病,在小学三年级险些得了偏瘫,感恩爸妈倾力带我到县城、省城医院及时救治,才得以痊愈。这次疾病之后我被安排了各种体育锻炼,整个中学阶段,我一直是班级的班长兼体育委员,为了以身作则,晨跑我是一次不能缺席的——这就给了我锻炼身体的很好保障。我能记得的体育成绩有初中三年级的万米越野第五名和高一的三千米第三名。
记得高中那会儿,看过不少人物传记说他们体育成绩怎么好、社会成就怎么大,好像强化了我的期待和向往——到了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我要好好享受学校的运动场。
读书期间的体育故事
进入大学后,学校的塑胶田径场——曾经举办过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让我痴迷,让我向往,当别人踢球、逛街时,我就在田径场上跑圈。跑步时时常骄傲的想着,这是“东方神鹿”王军霞曾经跑过的赛道……
大一那会儿,等我听到可以报名参加校运动会时,仅剩竞走这个项目有空缺名额了。于是从教科书上看图解来学习基本动作,观看学校竞走特长生的训练动作,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就获得了五公里竞走第二名(第一名是特长生,获得过全国大运会冠军)。1998年的春天,有幸遇到了我后来竞走教练——付佑良,他是竞走的国际健将。凭着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好胜心,跟着他进行了一个月在当时看来近乎魔鬼的训练,在4月16日的学校运动会上,我和那位体育特长生进行了一场对我影响深远的5公里竞走比赛,我一个普通生以五十米优势战胜了他,比赛成绩优于当时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走记录。到现在我还能记得,看台上三千多人雷鸣般的呐喊加油阵势。
1998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东操场,我拿到了第一个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男子十公里竞走冠军——后来蝉联了省大运会该项目的三连冠。2005年硕士毕业那年,在最后一次参加的学校运动会上,我留了自己名下的新的男子五公里竞走校纪录。现在算起来,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共获得了6个校内冠军,三个省大运会冠军。
我记得那时候,除了学校的田径场,我用脚步丈量了钟鼓楼、大雁塔以及长安县城,那时候雁塔区几乎所有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的脚印和汗水。
毕业十年来的运动故事
硕士毕业以后来北京工作,在2006年第一次参加了正式的马拉松比赛——北京马拉松赛,用时3小时33分钟。至今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包括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雅典马拉松、香港马拉松等十几场正式的马拉松比赛。十年来,有关马拉松的故事很多很多,就说三个吧。
我的第一个马拉松。2004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也是为了给我的好兄弟杜光辉毕业送行,我在这位马拉松国家健将的陪跑和带领下,围绕着我跑了八年的财经校区塑胶操场,跑了105圈,用时不到四个小时,完成了自己第一个马拉松距离的跑步。第一次跑42公里195米,突破了我的信心障碍,也埋下了今后坚持和喜欢马拉松运动的种子。
带领团队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从2007年开始,基于我在工作单位爱立信公司的工作平台,我发起并带动身边的同事参与“牵手马拉松 健康快乐跑”的马拉松活动,从最初的10人、100人,到2011年1400多人参与这项马拉松活动上来。很多人从最初断然拒绝、自我否定,到完成马拉松比赛,甚至成为了痴迷的马拉松文化布道者,每个人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马拉松不是枯燥的运动,他魅力无穷。
组织“重跑交大西迁路”马拉松活动。2016年是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母校领导对校友工作、校庆工作高度重视。借着在北京两次向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面陈马拉松运动的机会,我向校领导提出了组织“重跑交大西迁路”活动的动议。随着后来学校和校友的共同推动,在2015年9月11日到19日,来自全球各地海选出来的40位校友,“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程接力、无缝衔接”,历时9天8夜,沿着当年西迁的铁路沿线,经由上海、江苏、安徽、河南、陕西五省,行程1680公里,完成了交通大学上海徐汇校区到西安交通大学的马拉松接力。这项活动组织难度大,参与面广,影响空前,远超凝聚天下交大校友关注和参与校庆的实际预期效果,并成为了母校2015年度十大新闻事件之一。自己的爱好能为大家所认可并给大家带来益处,是难得的成就感。
对马拉松的理解和感悟
从最初接触马拉松,到影响越来越多人参与马拉松运动,我个人对马拉松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最初坚持运动,是为了健康身体。后来喜欢竞走,是因为有掌声、有赞美,运动很激情、很帅。再后来爱好马拉松,是因为他成了我的精神追求。
有很多人问我,跑圈不枯燥吗?真的不枯燥,当你十圈跑下来,每圈的时间误差在一秒之内时,那种运动的自由状态和喜悦心情,真是很想享受,就好像做了一套高考模拟题得了满分一样。在跑步过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在舒服、均匀的呼吸、摆臂节奏中,思维和心灵进入到一种纯净状态。跑步的时候,想想自己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想念一下远方的朋友,浏览一下周边四季更迭的风景,那种状态,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马拉松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马拉松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和充沛的精神,他更是给了我对自己人生价值探索的启示路径。马拉松需要的不是短时间的高速奔跑,他需要的是对目标和信仰誓不罢休的坚守和追求。工作生活中,我不再急躁于某件事情甚或一个危机事件,不再为了某个虚荣的目标而无谓的放弃和牺牲。没有什么不可以实现,没有什么一定要发生,没有什么不能改变。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我总感觉信心满满;遇到在难缠的人和事,我总是微笑面对——那是一种洒脱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对于自己人生价值和未来的思考,我也越发从容、淡定。
马拉松是一种极限运动,其价值核心在于对参与者“心理极限”的挑战。马拉松不仅是一种极限运动,他更是一种健身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精神哲学。
祝福和后记
每到四月花开季节,我都会默默关注学校的运动会,从照片和报道文字中,感受在校同学的青春激情绽放,为大家的荣誉和收获祝福!
我深深受益于大学的体育经历,获得了深厚的校友情谊,对团队合作和个人奋斗都有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动力。不知道毕业十年了还在谈理想和信仰会不会被师弟师妹笑话。在马拉松精神的指引下,我会不断探求对理想和信念的思考和实现。
因为时间关系,现在每年我只会参加3到5场马拉松比赛,对比赛成绩不做要求,仅仅要求自己跑步过程不要太艰难,舒服、顺利完成比赛就好。
马拉松路上不孤单,不定哪天我们就偶遇了呢!